

1.
動詞
應當有,不可缺少。
2.
名詞
對事物的欲望或需要的東西。
1.
等待。
1.出自《易·需》需,須也。
2.出自《夷堅乙志·楊戩二怪》小童入報:“有女子往來室中。”妻遽出視之……需戩歸,責之曰:“買妾屏處,顧不使我知。”
3.出自《子劉子行狀》簡卒節餉,修其政刑,而威信布之。需之數月,未有不望風束甲者。
2.
遲疑;觀望。
1.出自《左傳·哀公六年》需,事之下也。
2.出自《文心雕龍·附會》率故多尤,需為事賊。
3.
供養;給用。
1.出自《易·序卦》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2.出自《宋史·高定子傳》長寧地接夷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鹽利。
4.
需要。
1.出自《新論·薦賢》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楫也。
2.出自《贈楊滎陽》詩君才適時需,正若當暑扇。
3.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也無需在作品的后面有意地插一條民族革命戰爭的尾巴。
5.
需索,勒索。
1.出自《元史·太宗紀》復遣李國昌使宋需糧。
2.出自《昭君出塞》只為前日毛延壽,指寫丹青,遍需金帛。
6.
需要的東西。
1.出自《元史·成宗紀二》詔諸王、駙馬及有分地功臣戶,居上都、大都、隆興者,與民均納供需。
7.
應該;必然。
1.出自《原道》儒者本無所謂教,達而在上,窮而在下,需不能出此范圍。
8.
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
1.出自《玉篇?雨部》需,卦名。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菇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后因以"鱸魚膾"為思鄉賦歸之典。
1.見"鱸魚膾"。
1.鱸魚。
1.見"攎非其倫"。
1.謂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來比方。語本《禮記.曲禮下》"攎人必于其倫。"
1.指眼睛或眼珠。
1.頭骨。
1.武勇貌。
1.即鹵簿。
1.古代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出行之目的不同,儀式亦各別。自漢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給鹵簿。
1.掌管鹵簿的官。
1.用鹽水或醬油調和五香等佐料煮制的菜肴。
1.即咸水湖。
1.鹽堿。
1.鹽堿地。
1.海邊制鹽者。
1.掠奪。鹵,通"虜"。
1.盛放鹵水的缸。
1.擄掠。鹵,通"虜"。
1.指地含鹽堿而瘠薄。
1.亦作"鹵鹼"。
2.石堿。
1.見"鹵堿"。
1.擄掠。鹵,通"虜"。
1.地下鹵水的脈系。
①也作魯莽”。冒失;粗疏將軍鹵莽不好謀。②荒地上的野草,引申為荒廢府事多鹵莽不治。③馬虎;得過且過因循鹵莽。
1.《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蕓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陸德明釋文"郭云'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也。'司馬云'鹵莽,猶粗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1.猶掠奪。鹵,通"虜"。
1.指海水蒸發后產生的不助燃氣體。
1.擄掠來的寶器。鹵,通"虜"。
1.魯莽的人。鹵,通"魯"。
1.含鹽量大的海水。
2.制鹽瀝下的苦水。
1.氟﹑氯﹑溴﹑碘﹑砹五種元素的化學性質很相似,組成一族叫做鹵素。能直接和金屬化合成鹽類﹐是最強的氧化劑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學原料,可以用來制藥物﹑染料﹑塑料﹑合成橡膠等。也叫鹵或鹵族。
1.大盾。古代用來遮擋刀箭等的武器。鹵,通"櫓"。
2.指掌握鹵榡的兵。
1.鹽堿地。
1.鹽場盛鹵水的木桶。
用加有調味品的濃汁燒煮而成的食物。如鹵雞、鹵肉等。
1.鹽堿地。
1.食品名。把蝦磨成糊狀,加鹽制成。亦指用鹵汁煮制的蝦。
1.鹵蝦的清汁。
1.即鹵鹽。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母.鹵咸》。參見"鹵鹽"。
1.指含鹽堿的土壤。
1.熬煮鹵水冒出的煙。
1.用咸土熬制而成的鹽。
1.熬制鹽的灶具。
1.鹽鹵。
1.土壤中所含的堿質。
1.粗笨,不精巧。鹵,通"魯"。
1.濃厚的羹汁。
1.即鹵素。參見"鹵素"。
1.指敵寇或叛亂者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