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應當有,不可缺少。
2.
名詞
對事物的欲望或需要的東西。
1.
等待。
1.出自《易·需》需,須也。
2.出自《夷堅乙志·楊戩二怪》小童入報:“有女子往來室中。”妻遽出視之……需戩歸,責之曰:“買妾屏處,顧不使我知。”
3.出自《子劉子行狀》簡卒節餉,修其政刑,而威信布之。需之數月,未有不望風束甲者。
2.
遲疑;觀望。
1.出自《左傳·哀公六年》需,事之下也。
2.出自《文心雕龍·附會》率故多尤,需為事賊。
3.
供養;給用。
1.出自《易·序卦》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2.出自《宋史·高定子傳》長寧地接夷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鹽利。
4.
需要。
1.出自《新論·薦賢》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楫也。
2.出自《贈楊滎陽》詩君才適時需,正若當暑扇。
3.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也無需在作品的后面有意地插一條民族革命戰爭的尾巴。
5.
需索,勒索。
1.出自《元史·太宗紀》復遣李國昌使宋需糧。
2.出自《昭君出塞》只為前日毛延壽,指寫丹青,遍需金帛。
6.
需要的東西。
1.出自《元史·成宗紀二》詔諸王、駙馬及有分地功臣戶,居上都、大都、隆興者,與民均納供需。
7.
應該;必然。
1.出自《原道》儒者本無所謂教,達而在上,窮而在下,需不能出此范圍。
8.
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
1.出自《玉篇?雨部》需,卦名。
1.見"孔圣"。
1.適時;及時。
1.儒家與佛教的并稱。
1.碩大。
1.見"孔情周思"。
1.孔子所居的堂雝。語出《論語·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后以"孔堂"喻謂學識已有相當造就的境界。
1.很威嚴;很莊嚴。
1.喻指封建時代的學府。
1.大相抵觸,不合時宜。
1.勇猛有力。
1.亦作"孔席不?"。
2.謂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處奔走,每至一處,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
1.孔洞;縫隙。
1.甚為整齊。意謂同心盡興。
1.見"孔方兄"。
1.亦作"孔修"。
2.長。
3.治理得很好。
1.即孔子。因唐代追謚為"文宣王",故稱。
1.舊時對孔子的尊稱。
窟窿眼兒;孔洞。
1.孔子與其弟子顏淵的并稱。
1.孔雀與雁。
1.十分安樂﹑閑適。
1.極鮮明;很明亮。
1.孔子之道。
1.指儒家學說。
短篇小說。魯迅作。1919年發表。清末的窮知識分子孔乙己,心地善良,但好吃懶做,又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因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最后默默地死去。作品抨擊了封建制度與封建文化。
1.眾多;繁多。
2.很緊急;很急迫。
1.見"孔繇"。
1.十分簡約。
1.非常良好;非常美好。
1.孔子與其弟子曾參的并稱。
1.亦作"孔彰"。
2.非常顯明;十分顯著。
1.見"孔章"。
1.十分顯著彰明。
1.非常明晰。
1.漢經學家孔安國與鄭玄的并稱。
1.孔子與柳下跖的并稱。
1.孔子與周公的并稱。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曾任魯國司寇,后周游列國。晚年又收徒講學,弟子相傳有三千人。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仁”的執行又要以禮”為規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張,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自漢以后,經過不斷補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影響極大。著作有《論語》。
1.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多省稱"孔廟"。以山東曲阜孔廟為最早﹑最大。曲阜孔廟原為孔子故宅,魯哀公時立廟,歷代迭加增修,至明中葉擴至現存規模。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奎文閣﹑碑亭等。大成殿前有杏壇,傳說為孔子講學處。唐貞觀時,下詔各州縣皆立孔廟。
唐代碑刻。正書。虞世南書。公元626年鐫立。貞觀中毀于火,703年重刻,并加篆書碑額。書法圓潤朗秀,外剛內柔,得智永筆法為多,為虞書代表作。
1.孔,孔融;罇,酒杯。東漢孔融好客,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座上客恒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見《后漢書·孔融傳》◇為好客之典。
1.指孔子。
1.恐嚇逼迫。
由于生命受到威脅而引起的恐懼白色~ㄧ~手段 ㄧ~分子(進行恐怖活動的人)。
1.驚恐擾動。
1.防備。
1.畏懼驚嚇。
1.威嚇呵斥。
1.見"恐猲"。
1.見"恐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