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襲擊,趁敵人不備給以攻擊。
2.
動詞
照原樣做;依照著(傳統)繼續下去。
3.
動詞
比喻撲面而來。
4.
量詞
量詞,用于成套的衣服。
5.
名詞
(Xí)姓。
6.
動詞
特指繼承。
1.
穿衣加服。古喪禮中稱以衣斂尸。
1.出自《儀禮·士喪禮》主人襲反位。
2.出自《釋名·釋喪制》衣尸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衣之也。
2.
重復;重疊。
1.出自《書·泰誓中》朕夢協朕卜,襲于休祥。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重門襲故。
3.出自《魏都賦》長世字氓者,以道德為藩,不以襲險為屏也。
3.
合,調和。
1.出自《荀子·不茍》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是說之難持者也。
2.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天地之襲精為陰陽。
3.出自《考古編·正朔二》若其始子以占,則月方建午,時已紀秋,豈不全與天背哉!故惟循夏建寅而后四氣各襲其位也。
4.
繼承;沿襲。
1.出自《墨子·非攻下》〔周武王〕襲湯之緒。
2.出自《文心雕龍·樂府》於是《武德》興乎高祖,《四時》廣於孝文,雖摹《韶》《夏》,而頗襲秦舊,中和之響,闃其不還。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祖宗非佌佌,也非是庶民白屋,不襲門蔭,應中賢良科舉。
4.出自《圣武記》五帝不沿禮,三王不襲樂。
5.
蒙受;領受。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
2.出自《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襲養兼年,恩隱周渥。
3.出自《交趾獻奇獸賦》然后旃裘之長,頓顙而詟服;祝發之渠,回面而奔走,靡不投利兵而襲冠帶,焚僭服而請印綬。
4.出自《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彼呼韓請朝,特位侯王之上;乃竇融歸款,遽蒙圖傳之頒。然未有襲我冠裳,為王屏翰。
6.
遮蓋;掩藏。
1.出自《禮記·少儀》劍則啟櫝,蓋襲之。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
3.出自《次韻和劉貢甫登黃樓見寄并寄子由》世俗輕瑚璉,巾箱襲武夫。
4.出自《己亥雜詩》篋中都有舊墨跡,從此襲以玫瑰函。
7.
出其不意的進攻。
1.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襲莒。
2.出自《逸周書·武稱》岠險伐夷,并小奪亂,辟強攻弱而襲不正,武之經也。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元年》遼招討使韓德讓以征黨項回,遂襲河東,賜詔褒美。
8.
竊取;抄襲。
1.出自《穀梁傳·哀公四年》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2.出自《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惟古於辭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后皆指前公相襲。
3.出自《乞醯》是以奪人之物則為盜,取人之有則為襲,假無而有則為偽。
9.
進入。
1.出自《國語·晉語二》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
2.出自《楚辭·九辯》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
3.出自《淮南子·覽冥訓》蛇鱔著泥百仞之中,熊羆匍匐丘山磛巖,虎豹襲穴而不敢咆,猿狖顛蹶而失木枝。
10.
觸及;薰染;侵襲。
1.出自《楚辭·九歌·少司命》綠葉兮素枝,芳霏霏兮襲予。
2.出自《對雨》詩涼氣襲輕裾,炎氛起秋思。
3.出自《母親》她最喜歡這種夜晚,覺得有說不出的幽趣,可是也有一縷淡淡的寂寞襲上心頭。
11.
量詞。衣服成套稱為襲。
1.出自《史記·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
2.出自《漢書·昭帝紀》有不幸者賜衣被一襲。
3.出自《南齊書·褚淵傳》朝服一具,衣一襲。
12.
通“習”。習慣。
1.出自《答恭上人》詩久從吳土居,氣候非所襲。
2.出自《送白秀才福州省親》詩潄齒去塵埃,土風須漸襲。
13.
姓。漢代有襲肅。見《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1.出自《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益州將襲肅舉軍降。
14.
穿衣加服。亦指斂尸之衣。
1.出自《禮記·雜記上》子羔之襲也,繭衣裳與稅衣、??袡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
2.出自《說文·衣部》襲,左衽袍。
15.
穿衣加服。衣上加衣。
1.出自《禮記·內則》寒不敢襲。
16.
穿衣加服。亦專指古代盛禮時掩上敞開的外服。
1.出自《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借者則裼;無借者則襲。
2.出自《禮記·表記》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3.出自《三禮名物通釋·衣服·衣裳》凡當盛禮者,不在文飾,以不裼為敬;不裼,謂之襲。喪亦不在文飾,故亦襲。
17.
穿衣加服。泛指穿衣,穿戴。
1.出自《五游詠》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
2.出自《淞濱瑣話·白瓊仙》襲云羅,曳霧縠,高髻堆鴉,不類近時裝束。
3.出自《九懷·昭世》襲英衣兮緹?,披華裳兮芳芬。
18.
引申為堆積,積累。
1.出自《楚辭·九章·懷沙》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2.出自《說苑·反質》珠玉重寶,積襲成山。
19.
引申指藏物的箱子、包裹等。
1.出自《子華子·北宮意問》凡種種之族者,篋襲之藏爾。
2.出自《文選·班彪〈王命論〉》襲,大篋也。
3.出自《睽車志》因探懷出物一襲,曰:“以此贈行。異日得十四歲女子乳,即可餌也。”許大訝,且奇之。徐發襲,得白石數塊,堅瑩可愛。
20.
引申為報復。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子元曰:“婦人不忘襲仇,我反忘之!”
21.
引申為返,還歸。
1.出自《文選·潘岳〈哀永逝文〉》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
22.
量詞。亦單指一件。
1.出自《杜陽雜編》衣龍綃之衣,一襲無一二兩,摶之不盈一握。
2.出自《此中人語·翠翠》生急起捉之,忽不見;足下恍惚有物,俯視之,狐裘一襲也。
3.出自《困獸記》有的甚至打著赤膊,只留一襲襯褲,踞坐在一張破席上搓揉著“香港足”。
23.
量詞。重;層。
1.出自《管子·輕重丁》請以令城陰里,使其墻三重而門九襲。
2.出自《呂氏春秋·節喪》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灰,以環其外。
24.
通“習”。見“襲襲”。和煦貌。
1.出自《竹枝詞為胡彥遠納姬賦》輕風襲襲吹蘭船,但道錢塘路不遙。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