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迷信的人供奉神位、佛像等的石室或小閣子。
1.
供奉神佛或神主的石室或小閣子。
1.出自《攝山棲霞寺碑》其第二子仲璋為臨沂令,克荷先業,莊嚴龕像……大同二年,龕頂放光。
2.出自《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詩自言久客忘鄉井,只有彌勒為同龕。
3.出自《花月痕》軒軒草堂正面一座沈香雕花的龕,約有九尺多高,內奉先人坐像。
4.出自《草原上的鉆機》在蒙古包里,就是西北角上,供佛爺的龕前不能坐。
2.
泛指墻上小室。參見“龕室”、“龕壁”。
1.出自《佛說觀佛三昧海經》龕室千萬,有白師子盤身為座,於其座上生白蓮華,有妙菩薩入勝意慈,如是莊嚴如須彌山。
2.出自《答釋智顗遺旨文》今奉施瓷瓦香罏,供奉龕室。
3.出自《題宇文褧山寺讀書院》詩云庭無履跡,龕壁有燈煙。
4.出自《高僧傳·義解·慧遠》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遠乃背山臨流,營筑龕室。
3.
塔下室。指僧人的墓穴。
1.出自《通士人篇》禪龕八想凈,義窟四塵輕。
2.出自《謁文公上方》詩長者自布金,禪龕只宴如。
3.出自《送人歸夏口》詩倘經三祖寺,一為禮龕墳。
4.
僧人的棺。即塔狀盛尸器。
1.出自《釋氏要覽》今釋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龕。
2.出自《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宣〕修行數年,一夕坐化去了。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
5.
小的窟穴或房屋。
1.出自《一龕》詩一龕窄似鳥窠禪,世界悠悠任大千。
2.出自《嘯亭雜錄·詩龕》家筑詩龕之間,凡所投贈詩句,皆懸龕中。
6.
通“堪”。能。
1.出自《逸周書·祭公》用克龕紹成康之業,以將天命。
7.
通“戡”。平定。
1.出自《法言·重黎》義帝初矯,劉龕南陽,項救河北。
2.出自《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北拒溺驂鑣,西龕收組練。
3.出自《移史館熊公雨殷行狀》涉川龕暴,力絕而亡。
8.
用同“嵌”。鑲嵌。
1.出自《吹網錄·胡心耘輯宇文紹奕事實》辟地幾仞,得古竁焉……〔宇文紹奕〕聞之,亟命輦致郡,龕之壁。
2.出自《茶香室叢鈔·竹樓雪堂》王元之在黃日作《竹樓》與《無慍齋記》。信可始至訪其齋,則已為馬廏矣。求其記文,則庖人取其石壓羊肉。信可皆復其舊,而以其記龕之于壁。
9.
山名。在浙江省蕭山市東。
1.出自《西溪叢語》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
1.困迫凌辱。
1.困迫為難的神態。
1.窘迫﹐為難。
2.局促﹐不流暢。
1.急迫驚懼。
1.約束;拘謹。
1.偪窄﹐局促。
受窘時的神態他被大家笑得紅了臉,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顯出一副~。
1.偏窄。
為難、尷尬的樣子他無從辯解,不由得露出了窘相。
1.勢窮而被捕。
1.搜集。
1.阻礙。
1.逼迫驅逐。
1.窘態。
1.熱氣上騰貌。
2.明亮貌。
1.即褧衣。
1.用枲麻類植物纖維織布制成的單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時在途中所穿,以蔽塵土。
1.凹陷的頭頂。
1.集合﹐會合。
1.見"糾案"。
1.亦作"糾按"。
2.彈劾審察。
1.舉發報告。
1.亦作"糾駁"。
2.糾舉駁正。
1.舉發彈劾。
1.亦作"糺曹"。
2.州郡屬官錄事參軍的別稱。職掌糾舉六曹,勾稽失謬。
①繞在一起問題~不清。②搗麻煩~不休 ㄧ我還有事,別再~了。
1.查察其罪而加以貶斥。
1.糾纏交錯。
2.糾正錯誤。
1.舉發彈劾。
1.亦作"糺耳"。
2.餅類食物。
1.舉發。
1.亦作"糾罰"。
2.督察懲罰。
1.纏繞束縛。
1.檢舉告發。
糾纏不清的事情;糾紛他們之間有過~。
1.亦作"糺劾"。
2.舉發彈劾。
1.謂舉發查驗罪行。
1.纏繞交錯。
1.合會。舊時民間一種信用互助方式。由發起者糾集多人,約定按時每人每次出錢若干,輪流由一人總得。首次由發起者先得,以下依不同方式決定得錢次序。亦有地痞棍徒利用這一形式聚斂剝削的。
糾合(含貶義)。也作鳩集。
1.檢舉。
1.扭;擰。
1.揭發暴露。
1.糾察和禁絕。
1.糾纏交錯貌。
2.同"赳赳"。武勇貌。
1.亦作"糾舉"。
2.督察舉發。
1.糾合聚集。多含貶義。
1.聚集統率。
1.審察處理。
1.見"糾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