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食物中雜有沙子。〈口〉①食物中夾雜著沙子,嚼起來牙齒不舒服。②形容言語粗鄙,不堪入耳。
2.
形容詞
丑;難看。
1.
亦作“硶”。
2.
丑;難為情。
1.出自《寨兒令·戒嫖蕩》曲掂折了玉簪,摔碎了瑤琴,若提著娶呵我到磣。
2.出自《金瓶梅詞話》丫頭學說,兩個說了一夜話,說他爹怎的跪著上房的叫媽媽,上房的又怎的聲喚擺話的,磣死了。
3.出自《醒世姻緣傳》我又沒霸占漢子,我到疢!西瓦廠墻底下的淫婦才磣哩!
4.出自《孽海花》陽伯搖搖手道:“你別磣了!小玉,你來!我們看一看外邊兒,都是些誰呀?”
3.
用同“慘”。參見“磣可可”。凄慘可怕的樣子。
1.出自《哨遍·項羽自刎》套曲子見紅飄飄光的的絳纓先偏側了金盔頂,磣可可濕浸浸鮮血早淋漓了戰袍領。
2.出自《黃花峪》我見他磣可可唇齒綻,血模糊打塌鼻梁,怎禁我搜搜的拳去打。
3.出自《折桂令·憶別》曲嬌滴滴一捻兒年紀,磣磕磕兩下里紛飛。
4.出自《寶劍記》熱蒸蒸,階前積糞更兼腥;磣磕磕,門外橫尸猶帶血。
5.出自《長生殿·神訴》是唐天子的貴妃楊玉環,磣磕磕黃土坡前怨屈。
4.
很。表示程度加深。
1.出自《寶劍記》師父,你看那壁廂離梅軒頗遠,有幾桿竹子,比梅花又瘦的磣。
5.
混入沙土等異物。
1.出自《送嶺南崔侍御》詩恍榔面磣檳榔澀,海氣常昏海日微。
2.出自《雨中宿謝胥裴三君書堂》詩夜短竟無寢,困瞳劇塵磣。
3.出自《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倒睫拳毛歌》倒睫拳毛內刺眼,皮松弦緊癢兼疼,磣澀難開胞臉爛,肝風脾熱兩相壅。
1.無須煩勞。
2.不急躁。
3.不煩冗。
1.不犯法。
2.不必;用不著。
1.無方。
1.見"不妨事"。
可以,無妨礙但說不妨|不妨試試看。
1.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后以"不廢江河"贊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1.白白得到的好處。
1.不服氣;不平。
2.不料。
1.車子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輊。謂不分高低上下。
1.《詩.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于王也。"后以"不分皂白"謂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①不怨恨不忿黃鸝驚曉夢。②不平;不服實在氣不忿|心中有些不忿。
1.不奢不儉,多少合宜。
1.不足;不夠。
1.不服。
1.不服罪;不認錯。
2.不聽勸解。
1.不順手,不聽使。
1.不從事,不經營。
2.不佩帶。
3.不臣服;不順服。
4.不甘心;不承認。
5.不信服;不相信。 6.不習慣。
1.不平;不心服。
1.不能適應某地的氣候﹑飲食等。
1.不相合。
1.亦作"不付能"。
2.才能夠;好容易。不,助詞,無義。
1.見"不甫能"。
1.無法再活下去。
1.不完備;不兼備。
2.不應當。
3.不欠。
1.無能,不稱職。
2.不愿意承擔某種任務。
1.指粗俗,下流。
2.淫亂的婉詞。
1.不干休。
2.有干系,擺脫不了。
3.指常鬧神鬧鬼。
1.亦作"不v魀"。
2.行為端正。
3.猶言尷尬。指行為鬼祟,神色態度不自然。不,助詞,無義。
4.事情棘手,有麻煩,使人困窘。
1.方言。趕不上。
1.謂沒膽量,沒勇氣。亦表示沒有膽量做某事。
2.指沒有膽量做某事。
3.方言。不要。
4.謙詞。猶不敢當。
1.《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貴德攀。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俗語"不敢高攀"本此。言不敢跟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結成親戚。
語出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湖名)一步也。”后用以形容謹小慎微。
1.《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綱是網上端總繩,引申指大網。謂孔子不用大網橫斷流水以取魚◇以"不綱"謂朝廷失去綱紀,政治混亂。
1.不恰當,不得當。
1.不至。
2.不可相斗。
1.供給不足;匱乏。
2.猶言不暇,來不及。
1.沒有根據;荒謬。
1.不經事;不懂事。
1.無功。
1.不恭。共,"恭"的古字。
2.不具備。
不能共存于世。指仇恨極深,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死敵。
1.不夠;不到。
1.不隨便;不馬虎。
不隨便言笑,指態度嚴肅莊重天性沉默,不茍言笑。
1.不到;不夠。
1.無罪。
2.指無罪之人。
3.不必,不一定。
1.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1.不淳樸;澆薄。
1.不得養;不得相養。
2.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3.不長五谷。
1.古謂不受邪氣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