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列;排列。
1.出自《易·繫辭上》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2.出自《左傳·襄公九年》火所未至,徹小屋,涂大屋,陳畚挶,具綆缶,備水器。
3.出自《招揚之罘》詩前陳百家書,食有肉與魚。
4.出自《嘯亭雜錄·用洪文襄》上大悅,即日賞賚無算,陳百戲以作賀。
2.
指行列。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
3.
引申為就列,就任。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件事如果辦成了功,不到兩三年,說不定也陳臬開藩的了。
4.
陳設;放置。
1.出自《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
2.出自《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陳鐘陪夕?,笙歌待明發。
3.出自《醉歌》錦袍公子陳杯觴,撥醅百甕春酒香。
4.出自《北伐途次》我的一位很忠實的勤務兵把我的行軍床陳在天井的南沿,和店面緊接著。
5.
布施。
1.出自《詩·大雅·大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2.出自《新唐書·歸融傳》融劾奏:“天下一家,中外之財皆陛下府庫,周仁陳小利,假異端,公違詔書,徇私希恩。”
6.
施展;施用。參見“陳力就列”。
1.出自《商君書·禁使》得勢之至,不參官而潔,陳數而物當。
2.出自《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然而輔時及物之道,不可陳於今,則宜垂於后。
7.
公布;顯示;呈現。
1.出自《左傳·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長,是以并建圣哲,樹之風聲,分之采物,著之話言,為之律度,陳之藝極,引之表儀,予之法制。
2.出自《四子講德論》文學曰:“陳懇誠於本朝之上,行話談於公卿之門。”
3.出自《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許批答》卿之在朝,如玉在山,如珠在淵。光景不陳而草木自遂。
8.
處置。
1.出自《周禮·天官·內宰》設其次,置其敘,正其肆,陳其貨賄。
9.
上言;陳述;述說。
1.出自《書·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德。
2.出自《辯命論》故言而非命,有六蔽焉爾,請陳其梗概。
3.出自《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帝乃泣下沾襟,曰:“子為我陳敗亂之理,朕貴知其故也。”
4.出自《游梁瑣記·王天沖》王投盜魁而訴之冤苦,娓娓泣陳,淚隨聲下。
5.出自《致饒潛川黃德源曾允明□經國函》至黃君馥生辦理黨務卓著勞績,應否給獎之處,候陳中山先生核覆。
10.
張揚。
1.出自《禮記·表記》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
11.
治理。參見“陳修”。
1.出自《書·梓材》惟其陳修,為厥疆畎。
12.
采集進獻。參見“陳詩”。
1.出自《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2.出自《應詔觀北湖田收》詩觀風久有作,陳詩愧未妍。
3.出自《和仆射晉公扈從溫湯》司諫方無闕,陳詩且未工。
13.
久;陳舊。
1.出自《書·盤庚中》失于政,陳于茲。
2.出自《齊民要術·造神麯并酒》此曲得三年停,陳者彌好。
3.出自《紅樓夢》但那一包人參,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陳。
4.出自《速寫三篇·“新生”》這個--要比我們家鄉的是比不上。我家里有九壇陳紹酒,據說是陳了六十年。
14.
通“田”。參見“陳表”。古代于郭外所樹的表幟,用以示邊警。
1.出自《墨子·號令》候出越陳表,遮坐郭門之外內,立其表,令卒之半居門內,令其少多無可知也。
15.
堂下到院門的通道。
1.出自《詩·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胡逝我陳。
2.出自《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
16.
春秋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淮陽及安徽亳州一帶。
1.出自《史記·陳杞世家》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
17.
朝代名。(公元557年--589年)。陳霸先代梁,國號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有長江以南地區,是南朝版圖最小的王朝。
18.
姓。
1.出自《廣韻?真韻》陳,姓。胡公滿之后,子孫以國為氏。
1.亦作"決囚燈"。
2.南唐李后主于佛前燃燈,以其明滅決定罪犯應否判處死刑,故稱。
〈書〉①形容很堅決毅然~ㄧ~返回。②必然;一定東張西望,道聽途說,~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識。
決裂纏綿和決撒的疊代|勸解無效,他倆終于決撒。
1.見"決舍"。
決定最后的勝負~千里之外。
1.即決勝戰車。
1.決,通"抉"。古代射箭用具。決,扳指,多以骨制,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拾,套袖,革制,套在左臂上,用以護臂。
2.決,通"抉"。謂射箭。
3.決,通"抉"。借指弓弩。
1.決斷事情;處理公務。
1.謂河堤決口。
2.謂掘堤或開閘放水。
3.水名。源出河南省商城縣之牛山,名牛山河。東北流經固始縣東南,名史河。又東至安徽省霍丘縣界入淮。
1.審判案件。
根據年度預算執行的結果而編制的年度會計報告。
1.即決拾。決,通"抉"。
1.用鞭﹑杖拷打。
1.見"決剔"。
1.判處徒刑。
1.亦作"決圍"。
2.突圍。
1.空隙。
1.謂作出懲處決定;定罪。
①堅定不移的意志~書ㄧ下定~。②一心一意,堅定不移地~鉆研學問。
1.執行死刑。
1.亦作"決一雌雄"。
2.一決勝負。雌雄,比喻勝負﹑高下。
經一定會議討論通過的決定。
1.輕率多變。
1.見"決溢"。
1.亦作"決泆"。亦作"決溢"。
2.河堤潰破,水流泛濫。
1.喻醫治耳聾。語出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篇》"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妾有磨鏡之石,決牖之術。即能洞澈萬里,眇察絶響。"
1.折斷羽翼。借指斷了翅膀的鳥。
1.亦作"決獄"。
2.判決獄訟。
1.見"決浮云"。
1.除去田中之草。
1.杖責。
敵對雙方使用主力以決勝負的戰役或戰斗。
1.認為正確而決定依從。
1.猶言審知辨識。
1.迅速奔跑。
2.比喻放縱不羈。
1.抉發;闡發。
1.樹根。引申指本義。
1.訣竅﹔奧秘。
1.決斷﹔裁決。訣﹐通"決"。
1.秘訣﹐方術要法。
1.訣別﹔長別。
2.決裂。訣﹐通"決"。
1.謂聲音清泠而高揚。
1.指道教的修煉秘訣和符箓之書。
1.割斷血管。訣﹐通"決"。
1.竅門。
(~兒)關鍵性的方法炒菜的~主要是拿準火候兒。
1.離別。
1.離別﹐相訣而行。
1.指遺言,遺囑。
1.訣別之語。
2.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