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了解;領會;覺醒。
1.
覺醒;覺悟。
1.出自《書·顧命》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
2.出自《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3.出自《順宗實錄五》中人始悟兵柄為叔文所奪。
4.出自《韋護》韋護沒有悟過來,以為是真的。
2.
啟發,使之感悟。
1.出自《莊子·田子方》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2.出自《〈長門賦〉序》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
3.出自《聊齋志異·長清僧》家人以為妄,共提耳悟之。
3.
理解;領會。
1.出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
2.出自《游西池》詩悟彼蟋蟀唱,信此勞者歌。
3.出自《春明退朝錄》恭惠謝曰:“不曉養生之術,但中年因讀《文選》有所悟爾。”
4.出自《人生哲學的一課》伙計的聲音已放低,似乎業已悟出我是遠方的人。
4.
知曉;覺得。
1.出自《為劉荊州諫袁譚書》何悟青蠅飛於竿旌,無忌游於二壘,使股肱分成二體,匈膂絕為異身。
2.出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之七》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3.出自《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太后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
5.
通“忤”。
1.出自《呂氏春秋·蕩兵》國無刑罰,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
2.出自《法言·淵騫》若張子房之智、陳平之無悟……可謂社稷之臣矣。
6.
通“晤”。
1.出自《潛夫論·明忠》過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賢非貴,而猶若此。
7.
通“寤”。睡醒。
1.出自《論衡·問孔》行事,適有臥厭不悟者,謂此為天所厭邪?
2.出自《搜神秘覽》一夕,夢神人……既悟,手中果得藥。
8.
用同“悮”。迷惑。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四》汝須聽,莫疑悟,丈室維摩身病苦,領吾言了便須行,更莫推辭問疾去。
1.一種刀形的小漁船。
1.漁船上的燈火。
1.漁燈。
1.漁人的笛聲。
1.園丁。
2.圍以籬笆或有圍墻的土地。可種蔬菜﹑花木等。
3.舊謂劇院。
1.見"沅芷澧蘭"。
長江中游支流,屬洞庭湖水系。源出貴州東南云霧山。長1033千米。通航里程長,在長江支流中僅次于漢水。水能較豐富,下游建有五強溪水電站。
1.傳說中產于沅江流域的異龜。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負》"袁州出舉人,亦猶沅江出j甲九肋者,蓋稀矣。"因以"沅江九肋"喻稀少或難得的人才。
1.沅水和湘水的并稱。戰國楚詩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長期流浪沅湘間。
1.《楚辭.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內有芬芳之蘭,異于眾草"。芷,一本作"茝"。澧,一本作"醴"。本指生于沅澧兩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潔的人或事物。
1.見"沅芷澧蘭"。
1.謂摩挲把玩,久而致器物棱角圓滑。
1.咸鴨蛋。用杬皮汁腌制,故名。
1.墻。
1.諸侯的學宮。
1.《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垣,墻也〔,干也。"后以"垣翰"比喻屏障或國家的重臣。
1.指藏糧處。
1.《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后以"垣屏"指星空的太微﹑紫微﹑天市三垣。
1.見"垣墻"。
1.有圍墻的房屋。
2.圍墻和房屋。
1.墻上背蔭處所生的苔蘚植物。覆蔽如人之衣,故名。
2.指地上的苔蘚。
1.墻。
1.也稱印子金﹑金鈑或金餅。古金幣名。流通于戰國時的楚國。是一種扁平鈐印的黃金小方塊。鈐印有"郢爰"﹑"陳爰"等字樣。在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省都有出土﹐以"郢爰"最多。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黃金貨幣。
1.海鳥名。
2.遷居。
1.《書.說命》"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孔傳"于是禮命立以為相﹐使在左右。"后因以"爰立"指拜相。
1.古代記錄囚犯供辭的文書。《史記.酷吏列傳》"﹝張湯﹞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裴髎集解引蘇林曰"爰,易也。以此書易其辭處。"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爰,換也。古者重刑,嫌有愛惡,故移換獄書,使他官考實之,故曰'傳爰書'也。"后用以指判決書。
1.謂變更舊日田土所有制﹐以公田賞賜眾人。也稱轅田。《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于是乎作爰田。"孔穎達疏"服虔﹑孔晁皆云'爰,易也。賞眾以田,易其疆畔。'"楊伯峻注"晉惠既以大量田土分賞眾人,自必變更舊日田土所有制。所賞者眾,公田恐難以滿足,又不能不開阡陌以益之。"舊說認為是古代按休耕需要而施行的一種土地分配制度。《漢書.地理志下》"孝公用商旨,制轅田。"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侵廢,商鞅相秦,復立爰田,上田不易,中田一易,下田再易,爰自在其田,不復易居也。"古代民受田上田夫百畝﹐每歲一耕;中田夫二百畝﹐隔歲一耕;下田夫三百畝﹐隔兩歲一耕。見《漢書.食貨志上》。
1.舒緩貌。
1.最初的案卷。
1.原刻的渝。亦比喻原模原樣。
1.印刷品的最初版本。
2.特指未經翻譯的原作。
1.原告和被告的簡縮合稱。
1.事物之所由起;根源。
2.追溯事物的由來。
3.本來;原來。
4.第一次寫成或刻成的書本。
5.翻譯所根據的原書。
1.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謂原物歸還,并無損失。
1.復姓。周有原伯絞。見《左傳.昭公十二年》。
原料和材料的合稱。在加工業中,一般將來自采掘業和農業的未經加工的物品稱作原料”,把經過加工的原料稱作材料”。如鐵礦石是冶煉鋼鐵的原料,鋼鐵是其他加工業的材料。
1.二蠶,即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蠶。
1.推究考察。
2.諒察。
1.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和齊國孟嘗君的合稱。
1.原野。
1.原先,最初。
1.赦免;免除。
1.原先的地方。
1.原狀。
1.原話。
1.寬恕;免罪。
1.赦免。
1.方言。本來,原先。
2.原稿,底稿。
1.原來的地點;起始點。
見電池”(10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