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離開;離別。
1.出自《詩·邶風·谷風》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2.出自《宿南州浦》詩違鄉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3.出自《送侯君美歸云中》詩暫時相見又相違,留滯天涯更易悲。
4.出自《大林和小林》王子殿下,久違久違,貴體怎么樣?
2.
相距;距離。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救鄭。及留舒,違谷七里,谷人不知。
2.出自《古樟記》樟樹灘違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樹,故以名灘。
3.出自《聊齋志異·申氏》日暮,抵鄰村,違村里許伏焉。
3.
違背;違反。
1.出自《書·君陳》違上所命,從厥攸好。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3.出自《元和圣德詩》天錫皇帝,為主天下。并包畜養,無異細巨。億載萬年,敢有違者?
4.出自《新華月報》母親的命令又不能違。
4.
避開。
1.出自《書·大甲中》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2.出自《后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夷人冬則避寒,入蜀為傭,夏則違暑,反其聚邑。
3.出自《贈路舍人澤溥》詩秋雁違朔風,來集三江裔。
5.
出走;逃亡。
1.出自《左傳·哀公八年》君子違,不適讎國。
2.出自《后漢書·臧洪傳》是以鑒戒前人,守死窮城,亦以君子之違,不適敵國故也。
6.
遠。
1.出自《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
2.出自《國語·魯語上》今命臣更次於外,為有司之班命事也。無乃違乎?
3.出自《后漢書·逸民傳贊》道就虛全,事違塵枉。
7.
差異;不一致。
1.出自《越絕書·篇敘外傳記》子胥死,范蠡去,二人行違,皆稱賢何?
2.出自《文選·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否泰茍殊,窮達有違。
3.出自《水經注·河水一》水陸路殊,徑復不同,淺見未聞,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志差違也。
8.
過失;錯誤。
1.出自《后漢書·朱佑景王杜等傳論》故光武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
2.出自《朝議大夫蔣公墓志銘》使溯源陷失者稽其違,沿流費耗者訂其失。
9.
邪行;不正。
1.出自《左傳·桓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
2.出自《國語·周語上》今虢公動匱百姓以逞其違,離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難乎!
3.出自《太玄·禮》懷其違,折其匕,過喪錫九矢。
10.
改變。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慘則尠於驩,勞則褊於惠,能違之者寡矣。
2.出自《后漢書·儒林傳論》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
11.
恨;怨恨。參見“違怨”。
1.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2.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豈余身之足殉兮,違世業之可懷。
12.
不如意;不順心。
1.出自《春雨》詩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2.出自《板子磯》詩將軍功可建,司馬事多違。
13.
嘆詞。詠嘆之聲。
1.出自《國語·晉語三》威兮懷兮,各聚爾有,以待所歸兮。猗兮違兮,心之哀兮。
2.出自《國故論衡·辨詩》威、懷、猗、違,皆曲折詠嘆之詞,舊讀以為有實義者,非也。
14.
通“韙”。是。
1.出自《管子·水地》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
1.舊式婚禮時為新婚夫婦祝頌的歌曲。
1.自負其功。
2.喜立大功;貪功。
1.喜慶時用以招待賓客或分送親友的干果,如花生﹑棗兒﹑桂元之類。
2.即紅蛋。舊俗婚娶或生孩子的人家用以分送親友鄰居。參見"喜蛋"。
1.喜歡;愛好。
愛好;喜歡喜好讀書|他課余喜好種花。
1.欣喜慶賀。
1.見"喜歡"。
1.同"喜形于色"。
1.舊時結婚時新娘坐的花轎。
1.得意的神情。
1.結婚時招待賓客的酒或酒席。
戲劇類型之一。多以夸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臺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引人發笑。喜劇嘲笑丑惡、滑稽的現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一般分為諷刺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鬧劇等樣式。
1.既高興又惶恐。
2.指高興和恐懼。
1.大聲歡笑。
1.喜悅,痛快。
1.歡樂;高興。
1.形容討人喜歡的樣子。
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分布在中國西藏南部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境內。長約2450千米。主脈大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8000米以上高峰有十六座,中尼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884813米,最新實測為884627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冰川發達。年青褶皺山脈。地殼極不穩定,處于世界大地震帶。
1.愛好診脈。
2.謂婦女懷孕的脈象。
1.形容滿臉喜笑的表情。
1.喜而入睡,有所夢則謂之喜夢。
1.好名;追求名譽。
1.見"喜子"。
①舊時婚禮上照料新娘的婦女喜娘扶著新娘子上了花轎。②指媒婆喜娘說合,小姐出閣。
1.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情緒變化無定。語本《呂氏春秋.誣徒》"喜怒無處,言談日易。"高誘注"處,常也。"
1.婚嫁的日期。
1.語出《書.益稷》"﹝帝﹞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孔傳"股肱之臣喜樂盡忠,君之治功乃起。"后以"喜起"謂君臣協和,政治美盛。
1.祥瑞之氣。
2.歡樂的神色。
3.指歡樂的氣氛。
1.見"喜洋洋"。
1.亦作"喜洽"。
2.和悅可愛。
1.見"喜恰"。
1.詞牌名。有小令﹑長調兩體。小令起于唐,長調起于宋。又名《早梅芳》﹑《春光好》﹑《烘春桃李》﹑《喜遷鶯令》﹑《萬年枝》﹑《燕歸來》﹑《鶴沖天》等。見《詞譜》卷六。
2.曲牌名。南曲正宮﹑黃鐘宮,北曲黃鐘宮均有同名曲牌。
1.有喜慶之事時,給人的賞錢。
1.喜悅;滿意。
1.慶幸。
2.值得高興和慶賀的事。
3.指值得高興和慶賀。
4.慶賀,對喜事的慶賀。
又名鵲”。鳥綱,鴉科。外形似鴉,但有長尾。除腹部、肩部外,通體黑色,有藍綠色光澤。食性雜,吃昆蟲,也吃植物。民間視為吉祥”的象征。中國除草原和荒漠地區外均有分布。
1.使人喜歡。
1.喜悅的神色。
2.生時的畫像。
3.見"喜容菊"。
1.亦省作"喜容"。
2.菊花的一種。
1.形容非常高興喜悅的樣子。
1.欣喜的神色。
1.眉宇間流露出喜悅的表情。
1.猶好尚。
1.見"喜舍"。
1.指人的畫像。
2.泛指物體的形貌。
3.迷信指吉祥之神。
1.迷信者謂喜神所在的方位。趨之可得吉避兇。
1.方言。小孩玩的面具。
1.報喜聲。
2.歡呼之聲。
1.好客;喜接納賢士。
1.好事,喜歡多事。
2.值得慶賀而使人高興的事。
3.特指結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