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喜恰"。
1.求見入門時給守門者的賞錢。
1.舊時婚禮迎娶時男家所送的禮酒。
1.猶撞騙。
1.西夏軍隊中以勇敢善戰的漢人組成的前鋒敢死隊。
1.爬桿。雜技的一種。
1.敲擊鐘磬之木。
2.撞車上的部件。
1.擊破。
2.揭穿。
1.見"置之不論"。
1.比喻棄置一旁﹐不睬不用。
1.謂置于不戰則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奮勇戰斗﹐取勝得生。語本《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1.猶委質。謂臣下向君主呈獻禮物﹐以示獻身。質﹐通"贄"。
2.派遣人質作擔保﹐以示信守盟約或臣服。
1.側重;著重。
1.見"置之度外"。
1.見"置之高閣"。
1.見"置錐之地"。
1.安放錐子的地方。比喻極狹小的地方。亦比喻賴以安身立命之地。
1.樹立木樁。多用于墓前﹐以作標志。
1.奇異貌。
2.車聲。
1.亦作"锧斧"。
2.古代斬人的刑具。锧為砧板﹐鈇即斧。
3.借指斬殺。
1.見"锧鈇"。
1.斧和鑿。古代腰斬和黥刑的刑具。笮﹐通"鑿"。
1.圍獵雉的場地。
1.見"雉門車"。
1.猶雉堞。
1.比喻情急亂竄。
2.雉受驚擾而逃竄時常藏頭露尾﹐因亦比喻不能自圓其說。
1.城上短墻。
2.泛指城墻。
1.比喻藏身。
1.謂恐懼地躲藏﹐驚慌地逃竄。
1.肥美的野雞肉。
2.泛指美味。
1.雉鳴叫。
2.語本《書.高宗肜日序》﹕"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孔傳﹕"耳不聰之異。"孔穎達疏﹕"雉乃野鳥﹐不應入室﹐今乃入宗廟之內﹐升鼎耳而鳴。孔以雉鳴在鼎耳﹐故以為耳不聰之異也……《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鼎三足﹐三公象也﹐而以耳行﹐野鳥居鼎耳﹐是小人將居公位﹐敗宗廟之祀也。"后因以"雉雊"為變異之兆。
1.雉﹐野雞。
1.舊稱下等妓女。
1.山谷名。相傳南朝梁羅子鍾埋葬此處﹐化而為雉﹐故名。
1.自縊。雉﹐通"絼"。
1.雉門及庫門。泛指宮闕。
1.干雉肉。
1.城樓。
1.古代摴蒱戲五種采色中的兩種。
2.代指博戲。
1.為獵人所馴養用以誘捕野雉的雉。
1.古代諸侯之宮門名。一說天子之宮門名。《禮記.明堂位》"雉門,天子應門。"孫希旦集解引劉敞曰"此經有五門之名,而無五門之實。以《詩》﹑《書》﹑《禮》﹑《春秋》考之,天子有皋﹑應﹑畢,無庫﹑雉﹑路;諸侯有庫﹑雉﹑路,無皋﹑應﹑畢。天子三門,諸侯三門,門同而名不同……《明堂位》所言,蓋魯用王禮,故門制同王門,而名不同也。"《周禮.天官.閽人》"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王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因泛指皇宮之宮門。
2.借指朝廷。
1.《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蕭廣濟《孝子傳》﹕"蕭芝至孝﹐除尚書郎﹐有雉數十頭﹐飲啄宿止。當上直﹐送至歧路﹔下直入門﹐飛鳴車側。"因以"雉門車"指郎官之車。
1.城上短墻。
1.雉尾部的長羽。
1.見"雉頭裘"。
1.謂地方官施行仁政﹐德及禽鳥。乳﹐繁殖。典出《后漢書.魯恭傳》﹕"建初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廉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親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將雛'。親瞿然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跡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耳。'還府﹐具以狀白安。"
1.見"雉尾扇"。
1.指尚書省。
1.指雉隨晉孝子蕭芝上朝﹑下朝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蕭廣濟《孝子傳》﹕"蕭芝至孝﹐除尚書郎﹐有雉數十頭﹐飲啄宿止。當上直﹐送至歧路﹔下直入門﹐飛鳴車側。"后以"雉隨"為孝子之典。
1.指結交拜盟之祭壇。拜盟以雉﹐取忠信之義。語本《儀禮.士相見禮》﹕"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鄭玄注﹕"士摯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也。雉必用死者﹐為其不可生服也。"
1.見"雉頭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