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醍醐”。〈書〉奶酪上面凝聚成的味道甘美的油狀物。佛教用來比喻高超、精深的教義。
1.
見“醍醐”。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
1.出自《大般涅槃經·圣行品》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
2.出自《傳奇·江叟》龍既出,必銜明月之珠而贈。子得之,當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龍已腦疼矣。
3.出自《遁跡記》是時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猶如醍醐。
2.
見“醍醐”。佛教用以比喻佛性。
1.出自《大般涅槃經·圣行品》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2.出自《大云寺贊公房》詩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衰。
3.出自《送性原上座還青浦》詩夢醒槐根日未晡,愿聞妙法闡醍醐。
3.
見“醍醐”。比喻美酒。
1.出自《將歸一絕》更憐家醖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2.出自《投梭記·救女》但愿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3.出自《蜀道奇》詩果然為云為雨夢模糊,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1.動物的筋與角。古時多用于制弓。
1.中醫學危重證候之一。指虛勞死證﹐表現有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紫﹐并伴有呼罵不休等。
1.亦作"?力"。
2.猶體力。
3.方言。指食物等的韌性。
1.猶筋絲。
1.筋力;膂力。
2.借指精力。
1.中醫病證名。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多由外感寒濕或血少津虧﹐經脈失于榮養所致。也叫痙攣。
1.中醫指氣血的通路。
2.靜脈管。
3.植物的網絡狀纖維。
1.筋骨強健而不過于肥壯的馬。
1.見"筋脈"。
1.人體皮下結締組織的一種﹐有深淺之別。淺者結締疏松﹐多包于肌腱外;深者結締致密﹐常包被肌肉﹑腺體﹑臟器或血管神經束。中醫學認為它是肝所主﹐并賴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或肝風內動均能引起筋膜病變。
1.中醫指人體筋的系結處。
1.謂筋骨衰弱。
1.筋骨與皮肉。
1.同"筋疲力盡"。
1.同"筋疲力盡"。
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也說精疲力竭。
1.猶言筋疲力盡。
1.書法中一種瘦勁有力的字體。
1.植物的脈絡。
1.筋肉與骨髓。
1.針灸經穴名。
1.身體結實強健。
1.筋斗。
1.人的手指甲﹑腳趾甲的別稱。
1.中醫指勞役陰力﹐費竭精氣。
1.精力與血汗。
1.筋脈與津液。
1.亦作"?竹"。
2.一種中實而強勁的竹﹐竹梢尖銳﹐可作矛用。
1.高峻幽深貌。
1.高銳貌。
1.猶前后。
衣襟和腰帶。比喻山川環繞的險峻地勢山水如襟帶環抱。
借喻胸襟和氣度襟度豁達。
1.衣襟。
1.心胸;襟懷。
1.襟懷,氣度。
1.胸襟。
1.舊時劍術的一派。
1.衣的前襟或后襟。亦借指衣裳。
2.引申為胸前。
3.詈詞。謂禽獸而穿著人的衣服。
1.交會連接。
1.連襟。
1.氣度,氣量。
1.襟懷,心靈。
2.指蘊藏在胸中的聰明才智。
1.衣襟衣袖。
2.指連襟,僚婿。
1.衣襟和冠冕。比喻事物的重要部分。
1.像衣襟一樣屏蔽于前。比喻地勢重要。
1.襟懷﹑志趣。
2.猶心期。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期許。
1.襟懷相合。亦指襟懷相契的好友。
1.襟懷,情懷。
1.指衣紐,古代用以連結衣服交襟的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