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肉從骨頭上剝離或刮下來。
2.
動詞
從縫隙或孔洞里往外挑(tiǎo)撥東西。
3.
動詞
把不好的東西去掉。
4.
名詞
漢字的筆畫,即挑(tiǎo)。
1.
分解骨肉。
1.出自《書·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
2.出自《晉書·吳隱之傳》帳下人進魚,每剔去骨存肉。
3.出自《水滸傳》〔鄭屠〕從肉案上搶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將下來。
4.出自《人民文學》你找桿秤稱一稱,看你剔掉骨頭還剩幾兩肉。
2.
剪除;去除;往外挑。
1.出自《詩·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2.出自《新唐書·田神功傳》劉展反,鄧景山引神功助討……發屋剔窖,殺商胡波斯數千人。
3.出自《紅樓夢》趁今日清凈,大家商議兩件興利剔弊的事情。
4.出自《乞丐》詩在北方乞丐用固執的眼睛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
3.
疏浚。
1.出自《淮南子·要略》剔河而道九岐。
2.出自《新唐書·房管傳》以管資機算,詔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游觀。
4.
雕;刻。
1.出自《水滸傳》本身姓金,雙名大堅,開得好石碑文,剔得好圖書、玉石、印記。
2.出自《格古要論·剔紅》剔劍環香草者尤佳。
5.
剔出;挑出。
1.出自《南鄉子》詞細剔銀燈怨漏長。
2.出自《紅樓夢》平兒早剔了一殼黃子送來。
6.
豎起。
1.出自《水滸傳》說言未了,只見林沖雙眉剔起,兩眼圓睜。
2.出自《子夜》姨太太剔起了兩道細長的假眉毛。
7.
撥動。
1.出自《老殘游記》初起不過輕挑漫剔,聲響悠柔。
8.
通“睗”。疾視。
1.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目不步體,邪眺旁剔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解部》剃(剔)又假借為賜,《射雉賦》:“邪眺滂剔。”
3.出自《圣武記》靡奧不搜,靡險不剔。
1.晉王嘉《拾遺記.周穆王》"西王母乘翠鳳之輦而來。"后用"鳳輦"稱仙人的車乘。
2.皇帝的車駕。
3.華貴的車駕。
1.珍貴的懷念。用作敬詞。
1.鳳凰。傳說中的瑞鳥。
1.古官名。執掌天文歷數。
1.對女子的美稱。
1.古祠名。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與夫蕭史雙雙乘鳳凰而去,秦人筑祠祀之。故址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南。
1.相傳為秦人祭祀弄玉所筑的高臺,臺上建有鳳女祠。臺址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南◇亦借指公主和美女所居之處。
1.鳳尾諾。
1.鳳首琵琶。琵琶頂部狀如鳳首,故稱。
1.即鳳板。
1.樂器名。笙類的美稱。
1.雕繪鳳凰等飾物的屏風。置于床頭。
1.亦作"鳳棲梨"。
2.梨名。肉細汁甜。
1.詞牌名。即《蝶戀花》。
1.《史記.李斯列傳》"建翠鳳之旗。"后即用"鳳旗"指以鳥羽裝飾或繪有鳳凰圖飾的旗。
1.鳳凰起飛。亦喻賢德之人興起。
1.漢揚雄《法言.問明》"鳳鳥蹌蹌。"后用"鳳蹌"形容舞步富有節奏感。
1.婦女鳳形首飾。
2.冠帽上插的鳥羽裝飾。
1.繡有鳳凰花飾的被子。
1.即鳳凰琴。
1.樂府琴曲名。因司馬相如求卓文君詩中有"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句而得名。
1.本指蕭史故事◇泛指美妙的樂曲。
1.相傳秦穆公女弄玉夫婦住于鳳臺﹐后乘鳳而去。借指情人離開原先的居處。
1.漢代宮闕名。
2.皇宮﹑朝廷。
1.形容珍貴的羽毛。
1.華美的褥墊。
1.美麗的色彩。
1.指寺廟。
2.指佛塔。
1.古代帝后儀仗用物。指用野雞或孔雀羽毛編成的大掌扇。
1.見"鳳凰曬翅"。
1.今浙江省杭州市鳳凰山的省稱。
2.借指蔡京。
1.用珍美的鳥羽制成的扇子。亦比喻飄飛的雪花或云縷。
1.相傳為虞舜時的樂曲。泛指帝王宮殿上的音樂。
1.對人居宅的美稱。
1.鳳凰的鳴聲。亦比喻美妙的樂聲。
1.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笙》"《世本》'隨作笙。'長四寸﹑十二簧﹑像鳳之身,正月之音也。"后因稱笙為"鳳笙"。
2.指笙曲。
1.即竹實。
1.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鳳皇于飛》"﹝鳳皇﹞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后用"鳳食"美稱竹實。
1.鸞鳳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比喻高位或帝位。
1.蕭史。相傳為秦穆公女弄玉的丈夫,善吹簫。
1.古謂帝王受命的吉兆。
2.指皇帝的詔書。
1.琴弦的美稱。
1.指琴箏等樂器上的弦和柱。借代琴箏等樂器。
1.鳳凰的骨髓。借為燭油的美稱。
2.比喻珍奇美味。
3.茶名。
1.比喻珍奇美味。
1.帝王坐臥的床榻。
1.古臺名。
2.泛指華美的樓臺。
1.樂府《上云樂》七曲之一。南朝梁武帝作,取首句"鳳臺上,兩悠悠"為名。
1.形容談吐文雅,器宇軒昂。
1.指梧桐枝。傳說鳳非梧不棲,因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