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伸出手摸取。
2.
動詞
試圖發現(隱藏的事物或情況)。
3.
動詞
偵察,暗中考察。
4.
動詞
向前伸出(頭或上體)。
5.
動詞
看望;訪問。
6.
名詞
做偵察工作的人。
7.
動詞
〈方〉過問。
1.
取;摸取。
1.出自《書·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
2.出自《漢書·宣帝紀》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
3.出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口稱冤枉,探懷中訴狀呈上。
4.出自《窮愁》如遇八九歲兒童,牽母衣而不前,謂我欲買餅,母竟不之叱,而遽伸手探錢者,則阿松餅售矣。
2.
探測;探求。
1.出自《穀梁傳·隱公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與桓,則是成父之惡也。
2.出自《商君書·新經》探淵者知千仞之深,懸繩之數也。
3.出自《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韋侯讀六藝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
4.出自《韓愈論》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
3.
探問;打聽。
1.出自《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公之為判官也,府嘗有獄。或探大臣意,謂欲有所附致,公不為動。
2.出自《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那醫生〕相見之后,高談闊論,也先探了病源,方才診脈。
3.出自《海的夢》我知道我再沒有別的辦法探到她的秘密了。
4.出自《最后列車》別人懶得再張嘴問,只用眼睛向他探消息。
4.
偵察;做偵察工作的人。
1.出自《出塞》詩月冷邊帳濕,沙昏夜探遲。
2.出自《七國春秋平話》燕國有細作探得,齊王令孫子伐燕。
4.出自《贛南游擊詞》詩休玩笑,耳語聲放低。林外難免無敵探,前回咳嗽泄軍機。
5.
訪問;看望。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
2.出自《墻頭馬上》今日老身東閣下探妗子回來。
3.出自《東山晚望》詩奇逢探不盡,點點亂流中。
4.出自《銅墻鐵壁》這回離家近了,你說我們毛娃他爸能不能抽空探一回家呢?
6.
伸出。
1.出自《戰國策·韓策一》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后,蹄間三尋者,不可稱數也。
2.出自《義勇辭金》半坐雕鞍探虎軀,把敵軍輕覷。
3.出自《蠶馬》詩只要您聽著我的歌聲落了淚,就不必探出窗外來問我:“你是誰?”
7.
預先。參見“探取”。
1.出自《武功縣中作》詩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錢。
2.出自《初秋即事》詩卻愧鄰家常作苦,探租黃犢待寒耕。
8.
方言。管,過問。
1.出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應付的話是:“不探(管)閑事!”
2.出自《山鄉巨變》從那以后,任何會議他都不參加,分配的工作,他也懶心懶意地,不很探了。
1.謂出于律例之外進行辯駁議論。
1.出任地方長官。
1.由于米漲性較好等原因,做出來的飯多。
1.出外駐防。
1.出外訪問。
1.發放,向外拿。
1.拿出費用。
1.裝裱書畫的工匠。
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兩人在~處,不知嘀咕什么事。
1.偏僻的小街。亦指大街后面的街道。
離開了故鄉,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也說離鄉背井。
①舞臺上或電影、電視劇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襯托前景。②圖畫、攝影里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③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歷史~ㄧ政治~。④指背后倚仗的力量聽他說話的氣勢,恐怕是有~的。
1.猶背景。
1.亦作"背穴"。亦作"背瓀"。亦作"背鐍"。
2.太陽周圍的云氣。
1.見"背譎"。
1.逃兵。
①背部靠著背部他倆~地坐著。②指不當著有關人的面(批評、揭發檢舉等)為了避免矛盾激化,先~給他提些意見。‖也說背對背。
1.猶拖住。
2.方言。平均﹐均攤。
①離開~故土,流浪在外。②違背不能~基本原則。
1.違背禮法。
違背事理;不合理這件事他做得有點兒~。也作悖理。
1.背人而立。
1.指負弟重的或長時期的利息。
1.悖謬;相反。
1.謂不看字帖而憑記憶臨摹。
1.排球技術名詞。指扣球隊員在二傳手背后﹐扣二傳手背傳的近體快球。
1.背源而流。
2.逆流﹐洄流。
1.背部彎曲;駝背。
〈方〉背(bēi)在背上運送東西的簍子。
1.亦作"背膂"。
2.背脊。
1.見"背呂"。
1.背戾惑亂。
1.倒霉。
1.違背盟誓。
同‘悖謬’。
1.背袋。
1.背叛忤逆。
〈方〉指果樹歇枝、竹子等生長得慢的年份。
1.同"背叛"。
1.背叛。
1.亦作"背篷"。
2.捕魚人用來遮雨的斗篷。
1.見"背蓬"。
1.背靜﹐偏僻。
1.演奏音樂或指揮演奏時不看樂譜。
違背和拋棄~盟約。
1.指或當面或背后。
1.腰背彎曲。常指坐久或年老。
1.見"背曲腰躬"。
1.亦作"背群"。
2.背離眾人。
1.見"背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