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平而高的建筑物,便于在上面遠望。
2.
名詞
公共場所室內外高出地面便于講話或表演的設備(用磚砌或用木料制成)。
3.
名詞
物體的底座。
4.
名詞
(~兒)某些像臺的東西。
5.
名詞
某些臺狀的器物或家具。
6.
量詞
①用于整場演出的戲劇、歌舞等。②用于機器、儀器等。
7.
名詞
(Tái)指我國臺灣地區(qū)。
8.
名詞
敬辭。用于稱對方或對方有關的行為。
9.
名詞
(Tái)姓。
10.
名詞
臺風,發(fā)生在太平洋西部熱帶海洋上的一種極猛烈的風暴,中心附近風力達12級以上,同時有暴雨。
11.
名詞
古代官署名;現代某些機構名。
12.
名詞
舊時對某些高級官吏的尊稱。
13.
形容詞
比喻官職或權力。
1.
“坮”的今字。亦作“籉”。亦作“枱”。
2.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跟對方有關的行為。
1.出自《與程文簡公書》某頓首,伏承臺誨,欲使撰述先公神道碑,豈勝愧恐!
2.出自《昨夢錄》一日,告仕宦者曰:“聞金人且至,臺眷盍早圖避地耶?”
3.出自《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邵兄何以不往院中行走?莫非尊大夫人臺訓嚴切?
3.
通“鮐”。參見“臺背”。指老人。
1.出自《詩·大雅·行葦》黃耉臺背,以引以翼。
2.出自《五岳游草·游梁記》時宗正西亭方引人瑞高叟至,鶴骨臺背,發(fā)星星,健耳目步履,年一百五歲矣。
4.
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供觀察眺望用。
1.出自《國語·楚語上》故先王之為臺榭也,榭不過講軍實,臺不過望氛祥。故榭度於大卒之居,臺度於臨觀之高。
2.出自《子虛賦》於是楚王乃登云陽之臺。
3.出自《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5.
凡高于地面而上平的物體均可稱臺。
1.出自如:舞臺;月臺;講臺;寫字臺。
6.
盤子的俗稱。
1.出自《全唐詩》子母相去離,連臺拗倒。
7.
比喻政治舞臺。參見“臺下”。
1.出自《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他們要求實行西方的兩黨制,這一黨在臺上,那一黨在臺下。
8.
通“始”。
1.出自《孟子·萬章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急,蓋自是臺無饋也。
2.出自《與陳和叔內翰書》久客于此,每以煩費公帑為慚,自是臺無饋也,不亦善乎?
3.出自《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臺當讀為始?!吧w自是臺無饋”,謂魯繆公自是始不饋子思也。
9.
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臺。
1.出自《奏彈劉整》輒攝整亡父舊使奴海蛤到臺辯問。
2.出自《北史·元仲景傳》孝莊時,兼御史中尉,京師肅然。每向臺,恒駕赤牛,時人號“赤牛中尉”。
3.出自《尹元孚墓志銘》始入臺,即奏人主一言,天下屬耳目焉。
10.
舊時用為對高級地方官吏或同輩人的尊稱。
1.出自如:撫臺;藩臺;兄臺;臺端。
11.
古代一種地位很低下的奴隸。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
12.
莎草。一名夫須??芍扑蝮摇⒁姟芭_笠”。
1.出自《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
2.出自《西京賦》王芻苘臺,戎葵懷草。
13.
清代郵驛的一種。
1.出自《清史稿·職官志一》凡置郵,曰驛,曰站,曰塘,曰臺,曰所,曰鋪。
14.
量詞。
1.出自《孽?;ā?/span>自后,彼此酬酢了數日,吃了幾臺花酒。
2.出自《花紋歌》不會作畫,也想畫起來;不會唱歌,也想唱一臺。
3.出自如:一臺混凝土攪拌機。
15.
姓。漢有臺崇。見《后漢書·獻帝紀》。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臺氏,臺駘之后。漢有侍中臺崇。后漢高士臺佟。晉有術士臺彥。前趙錄特進臺彥高。五代有臺濛。
16.
桌子或類似桌子的器物。
1.出自《三才圖會·器用·臺》幾,漢李尤《〈幾銘〉敘》曰:“黃帝軒轅作……今曰燕幾、曰臺、曰書卓?!?/p>
2.出自《烈皇小識》一日,上御講筵,足加于臺楞上,意有惰容。
3.出自如:寫字臺、工作臺、戲臺等。
17.
臺風。
1.出自《香祖筆記》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颶倏發(fā)倏止,臺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fā)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fā)者為臺。
18.
指作底座用的物體。
1.出自如:船臺;鍋臺;硯臺;燭臺。
19.
三臺。星名。古代用三臺來比喻三公。
1.出自《后漢書·孝安帝紀論》遂復計金授官,移民逃寇,推咎臺衡,以答天眚。
2.出自《晉書·郄鑒傳論》方回踵武,奕世登臺。
20.
指朝廷、禁中。參見“三臺”。
1.出自《晉書·張昌傳》及李流寇蜀,昌潛遁半年,聚黨數千人,盜得幢麾,詐言臺遣其募人討流。
2.出自《宋書·竟陵王誕傳》誕見符至,大怒,喚饒入交問:“汝欲死邪?訴臺求解。”
21.
泛指奴仆。參見“臺隸”。
1.出自《后漢書·濟南安王康傳》輿馬臺隸,應為科品。
2.出自《詠史》髠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
3.出自《五無論》非吾族也,孰有圣哲舊邦,而忍使其遺民陷為臺隸?
1.面晤。
1.會見。
1.猶接見;拜見。
1.古代諸侯秋天朝見天子的儀式。
2.泛指臣下朝見皇帝的禮節(jié)。
1.省親,探望雙親。
1.謂探望雙親。
1.謂歲時朝覲。
1.覲見饗宴。
1.進見。
1.見"覲岳"。
1.見"噤默"。
1.謂緘默不言。
形容不敢做聲。
1.瑟縮寒戰(zhàn)貌。
1.閉口,不作聲。多作制止發(fā)聲之辭。
2.壓低聲音。
1.切齒怒恨貌。
2.閉口不言。
3.毛發(fā)森森豎立貌。
1.閉口如啞。形容寂靜。
1.閉口不語。
1.微動其頰。謂細語。
1.下巴上曲貌。
1.閉口不言貌。
1.謂悶在心里不說。
1.咬緊牙關打顫。
1.亦作"躡張"。
2.以腳踏強弩,使之張開。謂勇健有力。
3.借指弩箭。
4.氣勢洶洶的樣子。
5.以手足支撐物體。 6.引申為勉力支拄。
1.強弩手。
1.跌倒,顛仆。
1.騾﹑馬等用后腿向后踢叫尥蹶子。
1.鳥名。鶻嘲。似山鵲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鶻嘲》。
1.見"鶌鶋"。
1.亦作"鶌居"。
2.傳說中的鳥名。
1.即鶌鳩。
1.坐吃本錢。
1.咬毛筆尖。
1.咀嚼吞吃。
2.泛指生活開支。
1.咬牙碎齒。形容憤慨之狀。
1.猶言吃喝;飲用。
1.形容仇恨至極。
1.形容極其憤恨。
1.漢時勸酒之詞。
1.指生活費;口糧。
1.即嚼子。
1.猶飲酒。
1.猶嚼蛆。
1.即嚼子。
1.比喻無味。
1.剝削人民。
1.晉葛洪《神仙傳.班孟》"班孟者,不知何許人……又能吞墨,舒紙著前,嚼墨噴之(紙),皆成文字,滿紙各有意義。"后用以稱善為文者。
1.絮聒,嘮叨。
1.咬嚙。
1.見"嚼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