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晉葛洪《神仙傳.班孟》"班孟者,不知何許人……又能吞墨,舒紙著前,嚼墨噴之(紙),皆成文字,滿紙各有意義。"后用以稱善為文者。
1.逐漸強盛。
1.相互影響;熏染,熏陶。
1.淹沒。
1.逐漸滲透。謂讒言漸積而發(fā)生作用。
1.逐漸微弱。
1.逐漸減少。
1.謂愈益嚴峻深刻。
2.越來越加深。
1.逐漸興盛;逐漸強盛。
1.逐漸失去。
1.漸趨衰落;漸趨衰退。
1.逐漸衰微。
1.逐漸聽聞。
1.逐漸繁殖。
2.止息;停止。
1.逐漸疏遠;逐漸稀疏。
1.逐漸信任。
1.逐漸興盛。
1.漸及,逐漸到達。
1.謂逐漸加重。
1.逐漸。
1.漸遠。
1.逐漸顯著。
1.插笏版于腰。引申指朝見。
1.謂古代君王佩士所用的笏版,以示儉約。
1.猶縉笏。
1.響動金鐸。
1.系印綬于身。謂居官。
1.見"搢笏"。
1.見"搢笏"。
1.亦作"搢忽"。
2.插笏。古代君臣朝見時均執(zhí)笏,用以記事備忘,不用時插于腰帶上。
3.引申指朝見。
1.插撲于帶間。示以軍法警戒誓眾之意。撲,教刑之具。
1.見"搢撲"。
1.古代服儒服的讀書人。
1.系佩玉于身。謂居官。綎,佩玉的絲綬。
1.猶言振奮。
1.宮禁深密之處。
1.即越雞。體型較小的雞。
2.比喻矮小。
1.指楚地的美女。亦用以喻名花。
1.用荊枝制成的發(fā)簪。借指貧婦。
泛指山野叢生的帶刺小灌木。
1.亦作"荊棘列"。亦作"荊棘律"。
2."緊急里"三個字的諧音。元曲中常用來形容驚慌﹑緊張。
1.荊棘遍地。喻世道艱難。
1.漢鑄銅駝兩座,原置洛陽宮門外。晉索靖有遠量,知天下將亂,指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見《晉書》本傳◇因以"荊棘銅駝"喻世亂荒涼。
長江中游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段的別稱。因流經(jīng)古荊州地區(qū)得名∮道曲折,藕池口以下最為突出,有九曲回腸”之稱。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淤高,泄洪能力減弱,為長江防洪重點河段。有荊江分洪和人工截彎取直等治理工程。
1.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二尺左右,葉對生,線形,全邊,初生可食;夏日開白色略帶淡紅的唇形小花。莖葉可入藥,能祛風散瘀,破結消腫。有姜芥﹑假蘇﹑鼠蓂等異名。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假蘇》。
1.鳥名。即楚鳩。
1.戰(zhàn)國末著名刺客。齊人。徙衛(wèi),人稱慶卿。至燕,人稱荊卿。燕太子丹奉為上客,銜命入秦刺秦王嬴政,事敗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①荊軻,衛(wèi)國人,被燕太子丹尊為上卿。于公元前227年奉燕太子丹命,攜秦逃亡將軍樊於期的首級和夾有匕首的地圖見秦王。獻圖時,圖窮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②散文篇名。載《戰(zhàn)國策·燕策》,篇題后人所加。文章情節(jié)曲折,敘事生動,是《戰(zhàn)國策》中的傳記名篇,其重要情節(jié)后被采入《史記·刺客列傳》中。
1.荊﹑楛皆木,材質粗窳,用以比喻粗劣之物。
1.即錦葵。也稱"莏"﹑"芘芣"。草本植物。
1.荊山﹑藍田山的并稱。荊山在今湖北省南漳縣西部,相傳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得玉璞于此山;藍田山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境內,出產聞名古今中外的藍田玉。
2.指美玉﹐用以比喻優(yōu)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