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踩。親自到現場去。
2.
動詞
比喻走上或進入。
1.
亦作“蹋”。亦作“蹹”。亦作“躢”。
2.
歌舞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1.出自《疇昔篇》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2.出自《寄嘉興馬樂二丈兼懷陸五臺太宰》詩往往催花臨節鼓,自踏新詞教歌舞。
3.
趿拉;穿著(鞋)。
1.出自《西游記》身穿一件淺黃衣,足踏一雙莎蒲履。
2.出自《孽海花》〔雯青〕忽然又聽見外房仿佛兩個老鼠,只管唧唧吱吱的怪叫,頓時心火涌起,欿的跳下床來,踏著拖鞋,直闖出房門來。
3.出自《八十一夢·七十二夢》她身披黃袍,足踏黃靴,金光射人。
4.
邁步;跨。
1.出自《牡丹亭·腐嘆》他們都不知官衙可是好踏的。
2.出自《包氏父子》他走起路來像個運動員,踏一步,他胸脯連著腦袋都得往前面擺一下。
3.出自《高高的白楊樹》上夜校的人群,都挾了書,踏著急促的步子走了過去。
5.
游賞。
1.出自《送李六協律歸荊南》詩宋亭池水綠,莫忘蹋芳菲。
2.出自《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詩相將踏勝絕,更裹三日糗。
3.出自《給茂》詩六年前我要拿住小手,和你并肩地踏完春假。
6.
跟隨。
1.出自《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我妝做丞局,后面踏將你來,你吃擺番了。
7.
實地查勘;察看。
1.出自《元史·刑法志一》諸郡縣災傷,過時而不申,或申不以實,及按治官不以時檢踏,皆罪之。
2.出自《清史稿·食貨志一》民戶交地后,得自踏閑荒,白局承種。
8.
踢。
1.出自《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門。
2.出自《宣和遺事》把個門兒關閉,閉塞也似,便是樊噲也踏不開。
3.出自《勘金環》你也忒壞人倫,一句句傷風化。則是個慣了性的閑驢馬,一腳的將人門戶踏。
9.
拖。
1.出自《啟顏錄·木桶為??禿》法師等自蹋此車,當大辛苦。
10.
貼緊;緊靠。參見“踏水”“踏壁”。
1.出自《送監軍李判官》詩踏水回金勒,看風試錦裘。
2.出自《漁父?和張志和詞》料理絲綸欲放船,江頭明月向人圓,尊有酒,坐無氈,拋下漁竿踏水眠。
3.出自《鷗陂漁話?石唯庵殘稿》歸來踏壁臥,鄰女已催妝。
11.
借指踩踏用的器物如地毯、鞋、靴、腳凳(擱腳用的矮幾)等。
1.出自《觀舞妓》詩朔音悲嘒管,瑤蹋動芳塵。
2.出自《鏡賦》朱開錦蹋,黛蘸油檀。
3.出自《宋史·后妃傳下·高宗劉貴妃》〔劉貴妃〕頗恃寵驕侈,嘗因盛夏以水晶飾腳踏,帝見之,命取為枕,妃懼,撤去之。
12.
象聲詞。走路聲。參見“踏踏”。
1.出自《潘妃曲》驀聽得門外地皮兒踏,則道是冤家,原來風動荼縻架。
2.出自《兒女英雄傳》正在盼望,只聽得外面踏踏踏踏的一陣牲口蹄兒響,心里說:“好了!是騾夫回來了。”
3.出自《風蕭蕭》王璠一揮手,馬隊便立刻踏踏踏地跟著他急馳去了。
13.
通“??”。參見“踏飧”。飽食。
1.出自《感諷》詩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
14.
引申為達到。
1.出自《沒有花的春天》現在他已經快踏上七十歲的人了。
15.
引申為遵循。
1.出自《西湖二集·寄梅花鬼鬧西閣》遵著孔子大道而走,踏著周公禮法而行。
16.
踩;踐踏。
1.出自《搜神記》此是毒螫物,不可長。我當蹋殺之。
2.出自《齊民要術·種葵》足蹋使堅平。
3.出自《水滸傳》城中人也趕出來脧看,把那青青的麥地,踏光了十數畝。
4.出自《野草·求乞者》我順著剝落的高墻走路,踏著松的灰土。
1.細柔貌。
2.古族名。即柔然。
1."枘鑿方圓"的省語。比喻不調協。
1.同"枘鑿方圓"。
1.比喻事物尖銳對立,互不相容。
1.比喻不調協,抜格不入。
1.猶言蚊類。多用作謙詞。
1.蚊蟲的眼眶。極言其小。
見角④”(1205頁)。
銳利的士氣。泛指勇往直前的氣勢銳氣正盛|挫了銳氣|重振銳氣。
勇于進取,意志堅決專一銳意革新|銳意興革,勵精圖治|銳意典籍,欲畢覽百家之事。
1.同"瑞靄"。
1.吉祥之云氣。亦以美稱煙霧。
1.同"瑞彩"。
1.吉祥的霞光異彩。
1.古代以為吉祥之草,如靈芝﹑蓂莢之類。或稱仙草。
1.茶的美稱。唐杜牧《題茶山》詩有"茶稱瑞草魁"之句,后因稱茶為"瑞草魁"
1.原指周文王受命,丹鳥傳書之事。周文王名昌,有圣瑞,故稱。晉王嘉《拾遺記.秦始皇》"又見赤云入于酆鎬,走而往視,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后以為吉祥昌盛之典。
1.即瑞應車。
1.謂能使神靈﹑天帝感應之盛德。
1.瑞典王國的舊譯。
瑞典的主體民族。另有少數分布在芬蘭、美國等國。約903萬人(1985年)。講瑞典語。多信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
1.猶玉牒。指吉祥或珍貴的文書。
1.猶瑞應,符應。
1.瑞應和護佑。
又稱仰光大金塔”、瑞德宮塔”。緬甸的建筑文化古跡。位于仰光市北因亞湖畔一山岡上。始建于公元前約585年,相傳為珍藏來自印度釋迦牟尼的八根佛發而建。屢經整修。高994米。為磚砌實心鐘形塔,表面抹灰后滿貼金箔,歷次修葺中又鑲嵌紅、藍、綠等色寶石。塔基四角各有一座半人半獅雕像,塔腳下有六十四座相同的小塔簇擁著,使整座金塔顯得宏偉挺拔。
1.古代天子賜給諸侯作為憑信的圭玉。
2.珪之美稱。
1.即嘉禾。指一株多穗或異株同穗之禾。古人視作吉祥之兆。
1.象征吉祥之鶴。也指仙鶴。
1.詞牌名。又名《一捻紅》。雙調,仄韻。有一○二字﹑一○三字﹑一百字﹑九十字等多種,常見為一○二字,上闕五十二字,下闕五十字。
2.曲牌名。南曲正宮﹑北曲仙呂宮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較常見,字數與詞牌前半闕略異,用作引子。
1.即玉節。古代朝聘時用作憑信的玉制符節。
2.指瑞與節。
3.謂顯示吉慶之時節。
1.唐代根據竇師綸繪圖而織造的一種色彩綺麗的錦,以其繡有龍鳳等瑞物,故名。也叫陵陽公樣。
1.唐代對禮部員外郎或禮部郎中的稱呼。
1.吉祥的日光。
2.吉祥的景象。
1.歷象。天體運行的現象。
1.象征吉祥之蓮。多指雙頭或并蒂蓮。
1.猶符命。
1.香料名。即龍腦。
2.喻指桂花。
1.象征吉祥之露;甘露。
2.酒名。
1.香爐的美稱。
1.馬的美稱。
2.猶玉馬。喻賢臣。
1.一株多穗或異株同穗之麥。古代以為吉祥之兆。
1.吉祥之夢。
1.顯示天命的瑞應。
1.指連理木。古人認為王者德澤純洽﹑八方合為一始生。
2.后世本此制作祭祀﹑朝會之樂歌。亦以之為樂曲名。
3.佳木。指好的花木。
1.香料名。即龍腦。
1.猶豐年。
1.象征吉祥之鳥,如鸞﹑鳳等。
1.瑞應之氣。泛指吉祥之氣。
1.象征吉祥之鳥。如鸞﹑鳳等。
1.吉祥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