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摹。以摹紙覆于書畫上依樣描摹。
1.出自《法書要錄》帝命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搨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
2.出自《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搨寫》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時好搨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
2.
泛指摹擬。
1.出自《廣陽雜記》王望文扇頭有崔《兔床詩》:“……戰爭文字秋墳骨,見為神仙搨素書。”
3.
拓。在鐘鼎碑碣等器物上蒙上紙,用搨包蘸墨椎印出其文字或圖像。
1.出自《原上新居》詩古碣憑人搨,閑詩任客吟。
2.出自《觚剩·景龍觀鐘銘》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
4.
漫不經心地作書畫;涂抹。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求了名人詩畫,免不得是沈石田、文衡山、祝枝山,搨了幾筆,便直上兩數銀子。
2.出自《何典》那伙強盜已一擁進房,各人搨得花嘴花臉,手里拿著雪亮的鬼頭刀。
3.出自《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于民主與集中六》就是抄寫一封信,用拆爛污的態度寫是寫,用學習的態度也是寫。前一種的寫法雖寫了千百封信,還是老樣,或甚至瞎搨慣了,反而退步。
5.
搭拉,垂下。參見“搨翼”。
1.出自《斗雞聯句》頭垂碎丹砂,翼搨拖錦彩。
2.出自《太平廣記》見一虎垂頭搨耳過去甚速。
3.出自《兒女英雄傳》雙手捧著那個帽鏡兒,屈著點腿兒,搨著點腰兒,把鏡子向后一閃。
6.
囤積。參見“搨藏”。
1.出自《齊東野語·景定彗星》薪茗搨藏,香椒積壓,與商賈爭微利。
7.
方言。謂僥幸取得。
1.出自《暴敵最近進攻的慘敗》唯一目的是要乘我們的弱點,“搨便宜貨”。
2.出自《萍蹤寄語》自由平等是要用熱血犧牲去換來的,哪有如此便宜貨可搨。
1.長方形的柜子。
1.古扇名。傳說為周昭王時用丹鵲的翅羽所制。
1.中條山﹑華山的并稱。
1.條規;法令。
2.籌劃;謀劃。
1.條目類別。
1.條目大綱。
1.系統匯集。
1.指逐項記錄的簿冊。
1.長條形的幾案。
1.逐條記載。
2.明清官印的一種,亦稱鈐記,為長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則用方印。清縣丞﹑主簿﹑驛丞﹑州縣儒學及各省駐防旗營佐領﹑屯莊﹑守邊門官等均用條記。銅質直紐,文體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禮部鑄印局鑄發。參閱《清會典.禮部.鑄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印關防條記》。
1.古水名。
1.逐條檢核。
①見根據與條件”(796頁)。②邏輯上指假言判斷所反映的某種事物情況賴以產生的事物情況。有三種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分又必要條件。
1.生理學名詞。引起條件反射的刺激。如將吹哨子的聲音同鴨群喂食結合起來,經多次重復后,單用哨音就可喚回鴨群就食。此時的哨音即為條件刺激。
神經系統通過不斷地對有信號意義的刺激所形成的結果。是動物在個體生活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而新形成的反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首先研究。
在語句中給出一個條件,若滿足該條件,程序轉去執行規定的語句,反之,則繼續順序執行下一個語句的語句。如basic語言中的if…then…”語句。
1.法規,教令。
1.逐條揭露。
1.逐條詰問。
1.謂細致剖析。
1.猶條奏。
1.律條,禁令。
1.分條開列;分條陳述。
2.猶條陳。指公文。
1.逐條引證。
2.即單據。
1.謂依條令決斷。
1.文件或契約上所定的項目。
2.條件,為某事而提出的要求或應達到的標準。
1.《周禮》官名。掌清除道路,驅避行人。
層次、脈絡、秩序表達條理清晰|工具擺放很有條理。
國家機關制定或批準的規范性文件的名稱之一。在我國,有些只規定某一類事項的法律稱條例”,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國務院制定的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的行政法規也稱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
1.宋官署"制置三司條例司"的省稱。
1.條目要領。
1.一條一縷。比喻細密。
1.法律,法令。
1.枝蔓。
1.枝干。
1.猶苗條。細長柔美。
1.指太平天國的"天條"和天父﹑天兄﹑天王的命令。
1.按內容分的細目。
2.指詞典的詞條。
3.謂整理安排細節。
4.法令﹑規章等的項目。亦指法令﹑規章。
1.枝條。
1.支流;支派。
1.條例,章程。
2.鑒別評定。
1.猶奏請。
1.黃芩的一種。子芩的異名。
1.長裙。
1.古代戎族的一支。分布在今山西省運城縣中條山北的鳴條崗一帶。
1.面上有絨條的棉織品。又名燈心絨。
1.長褥子。
1.猶言采桑。
2.借指桑樹。
1.猶蕭森。
1.中條山的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