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頌揚;贊美。
1.出自《禮記·少儀》頌而無諂,諫而無驕。
2.出自《送許郢州序》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贈行,不以頌而以規。
3.出自《歸田瑣記·致劉次白撫部鴻翱書》凡薄海含生負氣之倫,無不感頌皇仁。
4.出自《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他把我們一切反對舊秩序的活動都頌為“健康的騷動”。
2.
卜兆的占辭。
1.出自《周禮·春官·大卜》其頌皆千有二百。
3.
《詩》六義之一。《詩》中的一類,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均為廟堂祭祀時用的舞曲歌辭。
1.出自《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2.出自《詩集傳·頌四》頌者,宗廟之樂歌,《大序》所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3.出自《釋頌》《詩》分風、雅、頌,頌之訓為美盛德者,余義也;頌之訓為形容者,本義也。且頌字即容字也……風雅,但弦歌笙間,賓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為舞容。惟三《頌》各章,皆是舞容,故稱為頌。
4.
文體的一種。以頌揚為宗旨的詩文。
1.出自《文選·陸機〈文賦〉》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2.出自《文心雕龍·頌贊》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
3.出自《論文后編·目錄上》是古頌以揚勵休功,而美述盛德,其始也必告于神明,其變也徒頌功德而已。王褒以來,于文有頌(《圣主得賢臣頌》)。
5.
指偈頌。佛經中的唱頌詞。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1.出自《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呂先生道:“和尚,還了我劍罷休。”長老道:“我有四句頌,你若參得透,還了你劍。”
6.
祝頌。多用于書信結尾。
1.出自《書信集·致沈兼士》專此,敬頌禔福。
7.
通“誦”。吟哦;朗讀。
1.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2.出自《聊齋志異·三朝元老》其人云:“但煩坐聽,容某頌達上聞。”遂探袖出文,抗聲朗讀。
1.亦作"珍饈"。
2.珍美的肴饌。
1.見"珍羞"。
1.謂珍重自勉。
1.難得的賢士。
1.亦作"珍肴"。
2.珍美的肴饌。
1.猶珍重,保重。
1.珍貴奇特的食物或用品。
2.珍貴而奇異。
1.珍貴的物品。
1.肥美可口。
1.天空的美稱。
1.良箭。
1.寶玉,美玉。
2.謂保重玉體。
1.供御用的珍貴食物。
2.謂珍愛并享用。
1.珍錯,山珍海味。
1.見"珍玩"。
1.神話中的奇樹。
1.美味,美食。
①重視愛惜珍重其志|深蒙珍重。②保重。常用于道別老年人要好好珍重身體|負載珍重,不復言矣。
也稱真珠”。某些海水貝類或淡水貝類在一定外界條件刺激下所分泌并形成與貝殼珍珠層相似的固體粒狀物。具有明亮艷麗的光澤,作裝飾品或藥材用。可人工育珠。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特遣艦隊派飛機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珍珠港基地發動偷襲,擊毀擊傷美艦十余艘,擊毀美機一百八十八架。次日,美國對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美酒名。
一名《珍珠米fd47<恰貳4奇劇本。明代人作,姓名不詳。高文舉中狀元后,被溫丞相逼贅為婿。高發妻王金真上京尋夫,在相府飽受溫女虐待。文舉使金真至開封府包拯處告狀,皇帝下詔準金真以同樣方式處罰溫女,而金真予以寬恕,兩女共事文舉。近代各劇種的《合珍珠》、《掃紗窗》、《高文舉》等均出于此。
1.玉蜀黍的別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12月17日,北平(今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學生代表到南京,和當地學生三萬余人聯合舉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游行隊伍在珍珠橋附近遭到政府軍警的血腥鎮壓。學生死三十余人,傷百余人。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怒。
1.嫩玉米的美稱。
戲曲、曲藝傳統劇目、曲目。寫宰相之孫方卿家道中落,向姑母借貸遭凌辱。表姐陳翠娥暗贈傳世之寶珍珠塔,資助他讀書◇方卿考中狀元,喬裝道士往見姑母,以唱道情羞諷之。最后,方卿與翠娥喜結良緣。
1.珍美的食物。
1.珍寶財物。
1.美味。
1.玉笏。
1.指棟梁輔弼之臣。
1.猶干才。
1.謂棟梁之臣。
1.見"楨干"。
1.猶支柱,骨干。
1.畫幅。
1.不堅固;粗劣。
1.池鹽。
1.純白色。
1.真除。實授官職。
地面上某一點指向地球北極的方向。通常用天文測量方法測定,也可用陀螺經緯儀直接測定。
1.古代奴隸社會奴隸主作為賜品的貝殼。我國在殷周時期亦以為貨幣。
1.書籍的手稿或原刻。
2.字畫的真跡;碑帖的原拓。
1.真跡。
2.指原作。
1.道教徒中道行高的尊長。
1.亦作"真材"。
2.真實的才學。亦指有真才實學的人。
1.真實的才能和學問。
1.制造器物當用的原材料。
2.見"真才"。
1.亦作"真艸"書體名﹐真書和草書。
2.真心。
1.由皇帝正式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