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東西運去或拿去給人。
2.
動詞
贈送。
3.
動詞
送行,陪伴人到某一地點。
4.
名詞
(Sòng)姓。
5.
動詞
斷送;喪失。
1.
遣送。
1.出自《左傳·文公六年》賈季奔狄,宣子使臾駢送其帑。
2.出自《三國演義》右賢王畏操之勢,送蔡琰還漢。
2.
送行;送別。
1.出自《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2.出自《上行杯》詞離棹逡巡欲動,臨別浦,故人相送。
3.出自《馬賽底夜》我們從容地走出來,穿著禮服的侍役在后面鞠躬地送著。
3.
送親。
1.出自《春秋·莊公元年》夏,單伯送王姬。
2.出自《荀子·富國》婚姻娉內送逆無禮。
4.
送葬;送喪。
1.出自《孝經·喪親》擗踴哭泣,哀以送之。
2.出自《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神駕東還,號送逾境。
3.出自《中華全國風俗志·山東·濟南采風記》親友著素衣冠送,鄉間丁少之家,請送者或十余人,或數十人,皆白衣冠相送,以壯觀瞻。
5.
送神;送鬼。
1.出自《后漢書·禮儀志上》正月,天郊,夕牲。晝漏未盡十八刻初納,夜漏未盡八刻初納,進熟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
2.出自《水滸傳》〔戴宗〕解下甲馬,取數陌金紙燒送了。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仆婦以女巫言告,具楮錢酒食送之,頃刻而痊。
6.
追趕;追逐。
1.出自《詩·鄭風·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2.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往者弗送,來者弗止;或擊其迂,或辱其銳。
7.
輸送;遞送。
1.出自《史記·平準書》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騷擾而相奉。
2.出自《奏彈劉整》整便責范米六斗哺食,米未展送,忽至戶前隔簾攘拳大罵。
3.出自《新唐書·食貨志三》開成初,為長定綱,州擇清強官送兩稅,至十萬遷一官。
4.出自《上海的早晨》梅佐賢把信寫好,送到徐義德面前。
8.
饋贈。
1.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南越王〕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他送亦千金。
2.出自《與鄭相公書》今裴押衙所送二百七十千,足以益業,為遺孀永久之賴。
3.出自《儒林外史》雷太守送了代席四兩銀子,叫湯衙庖人備了酒席。
4.出自《野草·風箏》送他風箏,贊成他放。
9.
傳送。
1.出自《雜詩》弄弦不成曲,哀歌送苦言。
2.出自《臨江仙》詞肌骨細勻紅玉軟,臉波微送春心。
3.出自《秋》這次從門外送進來一個少女的聲音。
10.
推送,自后使物向前。
1.出自《贈劉師服》詩匙抄爛飯穩送之,合口軟嚼如牛呞。
2.出自《金瓶梅詞話》〔陳經濟〕說道:“娘們在這里打秋千哩。”月娘道:“姐夫來的正好,且來替你二位娘送送兒,丫頭們氣力少,送不的。”
3.出自《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一見自己小船為一群胡鬧的小將把它送到河中打著圈兒轉,心中十分忿怒。
11.
了結;消除。
1.出自《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2.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拚舞。
12.
斷送;葬送。
1.出自《西廂記》只為你彩筆題詩,回文織錦,送的人臥枕著床,忘餐廢寢。
2.出自《三國演義》你若說破我計,可惜江南八十一州百姓,皆是你送了也。
3.出自《張滿貞》你這個敗家子……好好的一只杯子,送在你的手里了。
13.
度過;排遣。
1.出自《水檻遣心》詩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
2.出自《清漳歲暮王勝時誕日酌以大斗》詩寒梅撐小閣,濁酒送殘年。
3.出自《故事新編·采薇》兄弟倆一同走到華山去,吃些野果和樹葉來送自己的殘年。
14.
一種書寫筆法。
1.出自《書述》所謂法者,??、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送者,小指送名指過左。
15.
指送交官府查辦。
1.出自《唐故檢校尚書左仆射右龍武統軍劉公墓志銘》少誠吏有來犯者,捕得縛送。
2.出自《官場現形記》咱老子不做啦,等他送罷。
3.出自《李有才板話》不聽我的話,我當漢奸送你!
16.
指陪葬。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廬無道,子女死,殺生以送之。
2.出自《題識送終衣奩》有不諱,隨時以斂,金鉺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
17.
指典押,送當。
1.出自《五月十日曉寒甚聞布谷鳴有感》詩弊袴久當脫,短褐竟未送。
18.
指饋贈之物,賄賂。
1.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子侯臾代,六歲,坐為九江太守受故官送有罪,國除。
19.
指幫助咽下。
1.出自《二心集·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正如饕餮者饜足了肥甘,味厭了,胃弱了,便要吃胡椒和辣椒之類,使額上出一點小汗,才能送下半碗飯去一般。
2.出自《能不憶江南·茶淘飯》我們家鄉有一種用鹽漬的蘿卜干,可以說是送茶淘飯的妙品。
1.比喻國土完整。
1.金飾的浮漚釘。浮漚釘﹐門上裝飾的釘狀突起物。
1.金色的花。
獎牌的一種,獎給第一名榮獲~。
1.見"金盤"。
1.亦作"金柈"。
2.金屬制成的盤。(1)餐具『辛延年《羽林郎》詩"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南史.劉穆之傳》"及至醉飽,令廚人以金柈貯檳榔一斛以進之。"王闿運《采芬女子墓志銘》"金盤罷進,詎擘麻姑之脯。"(2)燭盤。唐岑參《陪群公龍岡寺泛舟》詩"紫鱗掣芳餌,紅燭燃金盤。"(3)承露之盤。《后漢書.陶謙傳》"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唐韓偓《中秋禁直》詩"露和玉屑金盤冷,月射珠光貝闕寒。"(4)古代博具之一。唐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詩之一"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
3.比喻日月。
1.金屬制成的馬鞍。
1.我國古代樂器統稱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鐘﹑鈴等屬金類﹐笙﹑竽等屬匏類。因以"金匏"泛指樂器。
1.指美酒。
1.亦作"金佩"。
2.襟帶上飾金的佩物。
1.飾金的馬韁繩。
1.銅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2.比喻太陽或圓月。
1.同"金鎞"。
1.梵語kumbhīra的音譯。即鱷魚。
1.猶金鼓。
1.茶葉名。
1.舊時東北各地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時在當地發行或流通的各種日本紙幣的統稱。因1929年前日本為金本位制﹐故稱其紙幣為金票。
1.《舊唐書.后妃傳上.高祖太穆皇后竇氏》﹕"毅(竇后父)聞之﹐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乃于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后以"金屏雀"為被人選中為婿之典。
1.泛稱精美的瓶狀容器。(1)汲器。《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后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唐黃滔《景陽井賦》"最堪惆悵,金瓶之咽處依然。"(2)酒器。南朝梁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篇》"象筵鳴寶瑟,金瓶泛羽卮。"明常樓居《山坡羊.賞月》曲"銀屏,望嬋娟自在明。金瓶,盡狂夫自在傾。"
2.花瓶的美稱。
3.即金奔巴瓶。
1.猶言石沉大海。語本南朝齊寶月《估客樂》詩之二﹕"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
長篇小說。明代蘭陵笑笑生著。作者姓名尚未確考。一百回。據《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節敷衍而成。小說通過西門慶從發跡到暴死的經歷及其家庭的興衰榮枯,描繪出一幅明代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卷。人物性格復雜豐富,語言生動傳神。但露骨的性描寫是本書的嚴重缺陷。
1.古時皇宮正殿稱金鑾殿﹐殿旁有坡稱金巒坡。坡與翰林院相接﹐故以"金坡"借指翰林院。
1.金制酒器。《北齊書.祖琫傳》﹕"神武宴寮屬﹐于坐失金叵羅﹐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于琫髻上得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一》﹕"東坡詩﹕'歸來笛聲滿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羅。'按《北史》﹐祖琫盜神武金叵羅﹐蓋酒器也。"清黃遵憲《元武湖歌》﹕"酒波光溢金叵羅﹐銀鱸錦鴨甘芳多。"陳世宜《醉歌》﹕"手捧金叵羅﹐拾級趨山阿。"一說指飲酒用的金質吸管。
1.金黃色的琥珀。以色之深淺所分的一種琥珀類別。
1.金之精﹔純金。
2.指滿月。
1.見"金仆姑"。
1.箭名。
1.即金仆姑。
1.金飾鋪首。
2.門戶之美稱。
3.華美的鋪榻。
4.指浴池中美好鋪設。
1.比喻純美的本質。
1.作儀仗用的金色斧子。
1.指金箔。
2.金州產的漆。泛指漆之佳者。
1.髹漆描金的飯桶。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才實學的人。
1.髹漆描金的便桶。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才實學的人。
1.亦作"金祗"。
2.司秋之神。
1.見"金氣"。
1.一種黃金首飾。插于髻中﹐可使空氣流入發際。
1.指刻有誓文的契券。
1.臺階的美稱。
1.金屬制成的器具。
2.金質器物。
1.曲藝的一種。流行于四川和貴州一帶。一人或兩人演唱。以數板為主﹐但每唱一段略有拖腔。樂器為三塊竹板﹐其中一塊竹板嵌有活動的銅錢﹐以此得名。演唱者左手執兩塊﹐右手執一塊﹐邊打邊唱。曲目以短篇居多。
2.曲藝演員打拍子用的器具﹐竹板上系著銅錢之類的金屬片。
1.豹的一種。
1.舊時以錢幣占卜吉兇禍福的方法。其法不一﹐一般用六枚制錢置于竹筒中﹐祝禱后﹐連搖數次﹐使制錢在內翻動﹐然后倒出﹐排成長行﹐視六枚制錢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以推斷吉兇禍福。
1.灌木狀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花紫色﹐莢果長圓形。枝和葉入中藥﹐有清熱﹑利尿等作用。
2.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莖方﹐細長。葉對生﹐有長柄﹐呈腎形或心臟形。花紫色﹐堅果長圓形。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作用。也叫活血丹。
3.指排錢草。常綠灌木。葉子略呈圓形﹐排列成成串的銅錢狀﹐花白色。全株入藥﹐有消腫﹑利水﹑祛風等作用。
4.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匍匐地面﹐葉對生﹐卵形或心臟形。花黃色。全草入藥﹐有利尿排石清涼解毒等作用。也稱過路黃﹑大葉金錢草。
1.草名。即旋覆花。
1.唐代宮中撒錢之游戲。
1.織有小團龍紋的錦緞。
落葉喬木,樹干通直高大,樹冠呈圓錐形,葉子條形,花單性,雌雄同株,球果卵形。木材耐腐蝕,供建筑和制器物等用。樹形優美,秋季葉呈金黃色,是著名的觀賞樹之一。
1.蟹的一種。
1.即體癬。發生在面﹑頸﹑軀干﹑四肢﹑手足背等部位的癬。常表現為環形或多環形損害。主要發生在夏季。一般外用癬藥水都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