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釋;闡釋。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于廟也。
2.出自《〈春秋經傳集解〉序》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經之條貫,必出于傳。
3.出自《廣陽雜記》﹝岣嶁碑﹞字皆科斗,不可識。嘉靖初,國子生沈鎰自謂能辨此,因為之釋。
4.出自《訄書·清儒》至清世,為疏者……《詩》疏稍膠,其佗皆過舊釋。
2.
消溶;熔化。
1.出自《老子》渙兮若冰將釋。
2.出自《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之
3.出自《鹽鐵論·褒賢》東方朔自稱辯略,消堅釋石,當世無雙。
4.出自《次韻和中甫兄春日有感》雪釋沙輕馬蹄疾,北城可游今暇日。
5.出自《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現在既知道蚩尤是赤化的祖師,那疑團就可冰釋了。
3.
解開。
1.出自《詩·鄭風·大叔于田》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2.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3.出自《三國演義》濬釋其縛,焚其櫬,以王禮待之。
4.出自《南北史通俗演義》及西師入都,蕭棟及二弟橋樛,得從密室出走,途次遇著杜崱,替他釋去鎖械。
4.
脫掉。參見“釋服”。
1.出自《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東郊何時開,帶甲且未釋。
5.
解除;消除。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2.出自《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今強敵未殄,海內未乂,三軍有無已之役,江境有不釋之備。
3.出自《平陽縣代納坊場錢記》補青冊之缺,釋飲戶之負,不勝大愿。
4.出自《花邊文學·再論重譯》看到穆木天先生的《論重譯及其他》下篇的末尾,才知道是在釋我的誤會。
6.
廢棄;放棄。
1.出自《書·多方》非天庸釋有夏。
2.出自《韓非子·難勢》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戶說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
3.出自《漢書·馮野王傳》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甚違闕疑從去之意。
4.出自《擬殿試策問》永惟子大夫釋畎畝之安,輕千里之遠,而從朕游者,夫豈為利祿哉!
7.
放下。
1.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2.出自《鹽鐵論·褒賢》然戍卒陳勝釋挽輅,首為叛逆,自立張楚,素非有回由處士之行,宰相列臣之位也。
3.出自《聊齋志異·田七郎》忽一樵人至前,釋擔抽利刃。
8.
遺留。
1.出自《儀禮·士虞禮》舉魚臘俎,俎釋三個。
9.
釋放。
1.出自《書·武成》釋箕子囚。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楚執宋公以伐宋。冬,會于薄以釋之。
3.出自《文選·潘岳〈馬汧督誄〉》戎釋我徒,顯誅我帥。
4.出自《聊齋志異·胭脂》婦不得已,實供:“曾與宿言。”公於是釋鄂拘宿。
10.
赦宥;免除。
1.出自《國語·魯語上》君今來討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
2.出自《漢書·趙充國傳》釋有罪,誅無辜。
3.出自《路旁堠》詩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釋。
4.出自《南北史通俗演義》僧辯侃侃直陳,有條有理,繹聞知,忙釋令出獄,面加慰勞。
11.
放逐。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釋盧蒲嫳于北竟。
12.
浸漬。
1.出自《禮記·內則》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
13.
淘米。
1.出自《詩·大雅·生民》釋之叟叟,烝之浮浮。
14.
釋迦牟尼的簡稱。亦泛指佛教或僧人。
1.出自《高僧傳·義解·釋道安》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
2.出自《斅顏魯公送挺赟歸翠微寺》詩挺赟惠學該儒釋,袖有顏徐真草跡。
15.
文體名。
1.出自《文體明辨序說·釋》按字書云:“釋,解也。”文既有解,又復有釋,則釋者,解之別名也。
2.出自漢蔡邕有《釋誨》,晉皇甫謐有《釋勸》、束晰有《玄居釋》,唐韓愈有《釋言》。
①裝在門上用來自動關門的裝置,用彈簧或竹片等制成。②〈方〉彈弓。
〈方〉彈簧。
1.見"繃藉"。
1.亦作"繃褯"。
2.見"繃席"。
1.亦作"繃接"。
2.猶繃褯。
(~兒)屏住氣息用力繃不住勁ㄧ他一~,就把大石頭舉過了頭頂。
板著臉,表示不高興他繃著臉,半天一句話也不說。
1.同"繃扒吊拷"。
1.方言。板著臉。
1.亦作"繃褯"。
2.嬰兒的包被。
1.支撐。
①刺繡時用來繃緊布帛的用具,大件用長方形的木框子、小件用竹圈花~。②繃芒藁l~ㄧ~床。
1.亦作"絣把"。
2.剝去衣服捆綁起來。絣,通"繃"。
1.謂剝衣捆綁,酷刑吊打。
1.見"絣扒"。
1.君王賜予臣下的冊書。
1.賜予策書。
1.天子以尺賜臣下。以此勉勵臣下治理政事裁度有方。
2.指天子所賜之尺。
1.下詔令。
1.唐李陽冰《序》"天寶中,皇祖下詔,征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后世即以"賜床調羹"謂唐詩人李白見知于玄宗。
1.對皇帝的敬辭。謂垂恩賜允。
1.賞賜宅第;賞賜的宅第。
2.謂賜及第。
1.皇帝親臨致祭。
1.帝王召見臣子對答問題。
1.朝見時賜坐。墩,坐具。
1.賜予匾額或題額。
1.賜給緋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服緋,后世服緋品級不盡相同。
2.指唐玄宗把骰子的四點飾以朱色之事。
1.賞賜拜封。
1.亦作"賜斧鉞"。
2.古時天子以鈇鉞賜于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權。
1.賜以福澤。
1.見"賜鈇鉞"。
1.漢律,官二千石者病滿三月當免。"賜告"謂皇帝優賜其假,準其帶印綬僚屬歸家治病。
2.給假;準予告假。
3.宋代皇子納妻的一種儀式。見《宋史.禮志十八》。
1.朝廷封贈爵位﹑任命官吏的詔令。
1.賞賜與納貢。
1.受天子命能自置官吏以治家邑。
2.后世指授以官職。
1.猶賞光。
1.謂賜給侯伯之國所應有的領地。
1.古代大臣請求致仕的婉詞。
1.賜給名號﹑封號。
1.亦作"賜圜"。
2.舊時放逐之臣,遇赦召還謂"賜環"。語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環。"楊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絶,皆所以見意也。"
1.恩準緩繳租賦。
1.賜給恩惠。
2.稱人對自己啟發教育的敬辭。為舊時書信中套語。
1.《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謂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秋取柞榓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唐宋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戚里。
1.古代天子給有功的老年大臣賜以倚幾,以示榮寵。
1.唐代一品之門設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宋代因之。"賜戟"謂皇帝特賜門戟,以示優寵。
1.大臣身故,皇帝敕使往祭。
1.經皇帝批準而給與假期。
1.請尊長接見的敬辭。
2.指帝王接見臣下。
1.謂賜宴餞別。
1.賜給寶劍。命自殺。
2.賜給寶劍。代表皇帝施行專斷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