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摘(花兒、葉子、果子)。
2.
動詞
選取,取。
3.
動詞
搜集。
4.
動詞
開采。
5.
名詞
神采,神色,精神。
6.
名詞
(Cǎi)姓。
7.
舊同“彩”。
1.
摘取。
1.出自《詩·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2.出自《春谷·次韻秀野閑居》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得靈根手自栽。
3.出自《長沙》詩碧湘門外渺寒波,欲采芙蓉奈晚何。
4.出自《故事新編·采薇》他們從此天天采薇菜。
2.
采擇;選取。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2.出自《新唐書·賈曾傳》太子數遣使采女樂。
3.出自《答周同年源書》自度于方今士大夫間,最出其下,不意朝廷過采,置之侍從。
3.
采集;搜集。
1.出自《為蕭揚州薦士表》非取制於一狐,諒求味於兼采。
2.出自《典故紀聞》太祖命群臣采漢唐以來藩王善惡,可為勸戒者,著為書,曰《昭鑒錄》。
4.
指捕捉。
1.出自《唐國史補》劍南人之采猓??者,獲一猓??,其數十猓??可盡得矣。
5.
采納;采用。
1.出自《三國志·魏志·陳登傳》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2.出自《恩幸傳論》《漢書》有《恩澤侯表》,又有《佞幸傳》,今采其名,列以為《恩幸篇》云。
3.出自《大雪論差役不便札子》今來所言,若不合圣意,即乞行責降,以戒妄言。若萬一少有可采,即乞留中。
4.出自《訄書·清儒》及長洲宋翔鳳,最善傅會,牽引飾說,或采翼奉諸家,而雜以纖緯神秘之辭。
6.
開采。
1.出自《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
2.出自《廣陽雜記》石膽即膽礬……頌(蘇頌)曰:今惟信州鉛山縣有之,生于銅坑中,采得煎煉而成。
3.出自《訄書·序種姓上》其山產玉,則亦因而采之。
7.
彩色。
1.出自《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2.出自《賀慶云表》五采五色,光華不可遍觀。
3.出自《怨歌行》美人別我采云蔽,香風忽起青鸞逝。
4.出自《訄書·明獨》日紅采而光於晁,天下震動也。
8.
彩色的絲織品。
1.出自《漢書·貨殖傳》文采千匹。
2.出自《大唐新語·極諫》太宗曰:“善。”賜采三百疋。
3.出自《文說·耀采》不知剪采為花,色香自別,惟白受采,真宰有存。
9.
文彩。
1.出自《楚辭·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
2.出自《文心雕龍·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3.出自《聊齋志異·小二》同窗丁生,字紫陌,長於女三歲,文采風流,頗相傾愛。
4.出自《訄書·訂文》鄭君雖專治樸學,不尚文采,觀其《??序》與《戒子書》,固文章之杰也。
10.
光彩。
1.出自《琴賦》華容灼爚,發采揚明,何其麗也。
2.出自《贈煉丹法和殷長史詩》譬如明月色,流采映歲寒。
3.出自《斷硯歌為姜西溟先輩賦》隃糜發采宣毫爽,酒半傳觀各夸賞。
11.
彩飾;花紋。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其閑則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銀礫,符采彪炳,暉麗灼爍。
2.出自《聊齋志異·丐仙》高(高玉成)視蝶大於雁,兩翼綽約,文采燦麗。
12.
文飾,文過其實。
1.出自《荀子·樂論》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
2.出自《漢書·嚴安傳》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采,教失而偽。
13.
神色;容態。參見“采色”。
1.出自《漢書·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2.出自《儒林外史》前晤尊公大人,幸瞻豐采。
14.
政事;官職。
1.出自《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而后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
3.出自《東鼎銘》公乃虔恭,夙夜帝采。
4.出自《奏彈王源》父璇,升采儲闈,亦居清顯。
15.
賭博時博具呈現的花色。
1.出自《金樓子·雜記下》樓上博奕者爭采而笑。
2.出自《鼓笛令·戲詠打揭兒》詞各自輸贏只賭是,賞罰采分明須記。
3.出自《聊齋志異·賭符》僧擲之無所勝負,族人接色,一擲成采。
16.
指彩頭;賭注。
1.出自《水滸傳》王慶一口氣擲贏了兩貫錢,得了采。
2.出自《紅樓夢》馮子英道:“下采不下采?”詹光道:“下采的。”
17.
運氣;幸運。
1.出自《選官圖》詩縱有黃金無好采,也難平白到公卿。
2.出自《李逵負荊》但得個全尸首,便是十分采。
18.
方言。拉,扯。
1.出自《牡丹亭·硬拷》原來劫墳賊便是你,左右,采下打。
2.出自《儒林外史》當先兩個,走到上面,把萬中書一手揪住,用一條鐵鏈套在頸子里,就采了出去。
19.
用同“睬”。理睬。
1.出自《武陵春色》詩是非都不采,名利混然休。
2.出自《劉知遠諸宮調·知遠投三娘與洪義廝打》子母間別十二載,道你呆著人見他佯不采。
3.出自《儒林外史》王太太不采,坐著不動。
20.
藤蔓。
1.出自《后漢書·王符傳》桐木為棺,葛采為緘。
21.
木名。參見“采椽”。
1.出自《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3.出自《漢書·藝文志》茅屋采椽,是以貴儉。
4.出自《超然臺記》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5.出自《訄書前錄·客帝匡謬》夫茍怠惰茍安,雖采椽茅茨,若自處於臣虜,可以亡國。
22.
姓。漢有采皓。
1.出自《萬姓統譜·賄韻》黃帝封其子于右北平采亭,因氏焉。
印度傳統宗教之一。耆那”是創教者筏馱摩那的稱號,意為勝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公元前6世紀與佛教同時興起,自稱是最古老的宗教。主要經典為《十二支》。否定婆羅門教的吠陀天啟說及其權威,主張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淫、無所得,實行苦行主義。主要派別有白衣派和空衣派(天衣派)。教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19世紀以來流傳到亞、非、歐等國家。
1.老年人。
2.指高年。
1.見"耆英會"。
1.年高德重。
2.指年高望重的人。
1.高年有德者。
1.梵語jivaka的音譯。印度古代名醫。精藥理﹐后被尊為神。
1.梵語jivajivaka的音譯﹐又譯命命鳥﹑共命鳥。一身兩頭﹐人面禽形,自鳴其名。見于佛典。
1.德高的老儒。
1.年高德劭的儒者。
1.耆阇崛山的簡稱。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世尊說法之地。
1.年老的紳士。
1.年高德劭者。亦泛指老壽之人。
2.高壽。
1.長壽老人。
1.高年碩德者。
1.老叟。
1.見"耆宿"。
1.即老童。古代神話中的神名。詳"老童"。
1.同"耆聇"。
1.年高賢德之人。
1.猶耆宿。
1.猶耆俊。
1.耆宿的教誨。
1.年高望重的人。
1.高年上壽。
1.高年碩德者之稱。
1.宋文彥博留守西都洛陽﹐集年老士大夫十一人﹐聚會作樂﹐當時謂之"洛陽耆英會"。見宋司馬光《洛陽耆英會序》。一說﹐文彥博為"耆年會"﹐凡十三人﹐人為一詩﹐命畫工鄭奐圖于妙覺佛寺。見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一》。明沈自晉演其事為《耆英會》傳奇◇亦以"耆英會"指年高有德者的集會。
1.年高望重者的會社。
1.亦作"耆欲"。
2.嗜欲。
1.老成賢達之人。
1.年高望重者。
1.謂年事雖高而猶壯健者。
1.老龜。
1.連接胚胎與胎盤的帶狀物﹐由兩條動脈和一條靜脈組成。胚胎依靠臍帶與母體發生聯系﹐是吸取養料和排出廢料的通道。
1.中醫指初生嬰兒的破傷風。多由接生時用未經消毒的器具切斷臍帶﹐感染破傷風桿菌引起。發病多在出生后四到六天﹐故也稱"四六風"。有的地區以其發病在一周之內﹐稱"七日風"。
1.即臍帶。
1.后漢董卓之事。《后漢書.董卓傳》載卓殘暴專橫﹐被殺后尸于市。卓素充肥﹐"守尸吏然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遂以"臍燃"為元兇首惡斃命之意。
1.語出《左傳.莊公六年》"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其及圖之乎!"齊﹐同"臍"。此謂自噬腹臍﹐喻不可及◇因以"臍噬"喻后悔難追。
1.雄麝麝香腺囊的分泌物。有特殊香氣。
1.螳螂的別名。
1.修長;細長。
1.高大;魁梧。
1.堅韌貌。
1.猶頎然。長貌。
1.即圻父。古官名。掌封圻內兵甲。頎,通"圻"。
1.軀干高大。
1.形容修長美麗。
1.身長貌。
2.崇高貌。
1.挺立修長貌。
2.風姿挺秀貌。
1.身軀上長而下短。
1.高大;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