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虱”。
2.
比喻弊害,作惡為害的人。
1.出自《商君書·說民》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強,三官無蝨。國久強而無蝨者,必王。
2.出自《文心雕龍·諸子》至如商韓,六蝨五蠹。
3.
猶廁身,置身。
1.出自《瀧吏》詩得無虱其間,不武亦不文。
2.出自《水調歌頭·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敘太白東坡事見寄因用韻為謝兼寄吳子似》詞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間。
3.出自《宮本鴨北索題晃山圖即用卷中小野湖山詩韻》汪洋巨海不知幾萬里,乃有此島蝨其間。
4.出自《次韻和鴛雛楚傖樸庵嶺南樓即席之作》如此閑情虱人世,自憐自語醉時真。
4.
魚瘦而生的白點。
1.出自《格物粗談》魚瘦而生白點者名蝨,用楓樹皮投水中,則愈。
5.
見“蝨蝨”。眾多貌。
1.出自《京師悅生堂刻石》若夫草莽市井之人,叢叢而蝨蝨,不出於黃炎,其先未嘗有得姓受氏之榮也。
6.
虱子。參見“蝨子”。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三蝨相與訟,一蝨過之,曰:“訟者奚說?”三蝨曰:“爭肥饒之地。”
2.出自《易林·萃之大過》亂頭多憂,搔蝨生愁。
3.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危坐一時,痹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
4.出自《詩話續集》若蟣蝨之聚壞絮,蜘蛛之乘游絲。
5.出自《茶香室叢鈔·趙仲讓》冬月坐庭中,向日,解衣裘捕蝨。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1.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韻致。
1.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
1.身后的封賜。
2.指前人留下的封賜。
3.前人墳墓。
1.指未被處死的俘虜。
1.謂遺福祚與后人。
1.《左傳.宣公二年》"初,宣子(趙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后以"遺脯"用為舍食遺母之典實。
1.留傳。
2.遺囑。
1.猶遺孕。
2.指遭婚變的婦女留有原夫的身孕。
3.指遺腹子。
1.猶言遺腹子。
1.指生下就沒有父親的庶子。
1.謂懷孕兒媳婦于兒子死后所生的男孩。
1.指懷孕婦人于丈夫死后所生的孩子。
1.遺亡,喪失。
1.猶馀香。
1.見"遺稿"。
1.見"遺稿"。
1.見"遺稿"。
1.遺囑;遺誡。
1.猶遺訓。
2.猶遺詔。
1.同"遺骸"。
1.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歌。
1.猶遺漏。
1.猶遺巧。
1.《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以"遺弓"指黃帝騎龍升天時墜落的弓。
2.據《史記.封禪書》載,傳說黃帝騎龍升天時,"墮黃帝之弓"◇以"遺弓"為帝王死亡的委婉語。
3.《呂氏春秋.貴公》"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遺弓"指丟失而為他人得到對他人也有益處的事物。
1.見"遺弓劍"。
1.唐代拾遺官的別名。
1.指前人的功績。
2.謂遺棄功業。
3.猶遺巧。
1.古代留下的宮室殿宇。
1.猶遺體。
1.舊時指女性死者遺下的鞋子。古者女子裹腳,形小如鉤,故稱。
1.見"遺構"。
1.死者遺留下來的孤兒。
1.猶遺骸。
1.亦作"遺掛"。
2.死者遺物,指可以懸掛的服飾之類。
1.光彩照人。
2.前人遺留的恩澤。
1.先前留下來的法度﹑規則。
2.留下的謀劃。
1.前代或前人留傳下來的規范準則。
1.殘馀之鬼。
1.猶遺孤。
1.指棄置而暴露的尸體。
2.遺體;骸骨。
1.留下禍害;使人受害。
1.謂留下禍害沒有窮盡。
因未能稱心如愿而惋惜全集已刊行,先生無遺憾矣|遺憾終生。外交上常用來表示不滿貴方所提條件太高,我們不能接受,深表遺憾。
1.前人遺留下來的詩文。
1.遺穗;遺秉。
1.據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載丁令威學道成仙而化為鶴。"遺翮"本指鳥遺留下的羽莖,借指丁氏的子孫﹑后裔。
1.遺留下來的痕跡。
至死沒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千古遺恨深|遺恨終天。
1.謂終身感到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