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小心,加小心。
2.
名詞
(Shèn)姓。
1.
“愼”的新字形。“昚”的今字。“眘”的今字。
2.
指實在或真誠。
1.出自《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
2.出自《逸周書·文政》遠慎而近貌。
3.出自《讀書雜志·逸周書二》遠誠愨之士,而近虛誕之人也。
3.
恐懼;憂懼。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上二六》﹝泯子午﹞睹晏子,恐慎而不能言。
2.出自《論衡·感類》引過自責,恐有罪,畏慎恐懼之意,未必有其實事也。
3.出自《后漢書·馬援傳》夫大將在外,讒言在內,微過輒記,大功不計,誠為國所慎也。
4.
千萬,無論如何。與“無”、“毋”、“勿”等連用,表示警戒。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若漢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
2.出自《麗人行》炙手可熱氣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3.出自《新唐書·王叔文傳》乃諭諸鎮,慎毋以兵屬人。
4.出自《智囊補·語智·武帝乳母》但當屢顧帝,慎勿言。
5.
遵循;依順。
1.出自《墨子·天志中》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2.出自《商君書·墾令》民平則慎,慎則難變。
3.出自《論衡·書虛》生能操行,慎道應天。
6.
三的別稱。
1.出自《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其率三臣而一慎,故八十一元士為二十七慎。
2.出自《訄書·官統上》慎者三物之別稱。
7.
五歲的獸。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獸私之
8.
謂用大繩引棺就殯所。
1.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
9.
姓。戰國有慎到。見《通志·氏族五》引漢應劭《風俗通》。
1.出自《廣韻?震韻》慎,姓。古有慎到。
10.
謹慎;慎重。
1.出自《易·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3.出自《鄭典設自施州歸》詩名賢慎所出,不肯妄行役。
4.出自《元史·曹元用傳》慎賞罰以示勸懲。
5.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二》我的東西卻常招誤解……可見意在簡練,稍一不慎,即易流于晦澀。
1.非正式的封拜。
1.義父。
1.戲曲中男子扮演的旦角。
1.古時稱男扮女的表演。
1.告假。
假借公事的名義,取得私人的利益。
1.見"假公濟私"。
1.臨時授予官銜。
2.偽裝官員的人。
1.借用館舍。
2.引申指作客旅居。
1.古時稱起事者自立的名號。亦用以稱起事者。
1.聊為湊合。
2.佛教語。謂一切事物均由眾緣和合而成,暫時聚合,終必離散。
1.謂暫時依附。
1.古代對邊境縣人民實行軍事編制,設伍﹑里﹑連﹑邑四級,一邑之長稱假候。
1.比喻借用他人之勢作威作福的人。
1.隱瞞真情的話。
1.暫時代理皇帝『平帝元始后,王莽以外戚執政。平帝死,莽自居攝,朝會祭祝"皆如天子制",稱"假皇帝",臣民謂之"攝皇帝"。詳見《漢書.王莽傳上》。
1.魏晉南北朝當位高權重之大臣出征時,往往加以"假黃鉞"的稱號,即代表皇帝親征的意思。
1.寄托事跡。
1.見"假藉"。
1.見"假髻"。
1.亦作"假紒"。亦作"假結"。
2.假發所作之髻,供婦女裝飾用。古稱編,漢以后稱假髻。髻﹑紒﹑結,古字通。
1.超越身分擅立名號。
1.假以符節,持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
2.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后漢書.袁術傳》"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乃授以左將軍﹐假節﹐封陽翟侯。"《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周書.泉企傳》"孝昌初﹐又加龍驤將軍﹑假節﹑防洛州別將﹐尋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時,持節﹑假節已有名無實,但仍通稱出任刺史﹑太守為假節。
3.借用符節。
4.虛偽的節操。
1.見"假髻"。
①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名義,招搖撞騙。②六書之一。許慎《說文解字敘》‘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假借是說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語言中同音而不同義的詞。例如借當小麥講的‘來’作來往的‘來’,借當毛皮講的‘求’作請求的‘求’。③〈書〉寬容針砭時弊,不稍~。
1.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義,叫假借義。如"而"原意為胡須,借用為連詞義;"來"原意為小麥,借用為來去的"來"的意義。
1.亦作"假耤"。
2.憑藉;借助。
1.租屋而居;暫借居住。
2.指寄居。
1.猶圈套。
1.暫代的君主。
1.假期之后。
1.借口,托辭。
2.假托;假冒。
1.《詩.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孔穎達疏"言上天嘉美而愛樂此君子成王也。"陸德明釋文"﹝假﹞音暇,嘉也。"《禮.中庸》引作"嘉樂"◇謂美好快樂為"假樂"。
1.憑借他人的力量。
1.暫時代理職務的官吏。
1.南朝齊末年的一種服飾。
1.借,租借。
1.假如;即使。
2.謂暫時代理縣令。
1.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后以"假龍"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的事物。
2.直龍圖閣的別稱。直龍圖閣,即直閣,為宋代官名。
1.偽裝的望樓。
1.即假五百。
1.木制用以計數的馬形籌碼。
2.方言。假裝。
1.暫時埋葬。
1.方言。裝模作樣。
1.見"假門假事"。
1.亦作"假門假氏"。
2.猶言假心假意。
1.仿照人物臉形制成的面具。
2.比喻偽裝的外表。
演員戴面具表演的戲劇。如古希臘悲劇,古羅馬鬧劇,中國的儺戲,意大利的即興喜劇,日本的能樂等。
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楷書叫片假名,草書叫平假名。
1.冒充別人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