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捎帶,順便帶東西或傳話。
1.
見“撟捎”。選取。
1.出自《方言》撟捎,選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取物之上,謂之撟捎。
2.出自《新方言·釋言》《方言》:“撟捎,選也。”……今江浙皆謂物之上選者為捎貨。
2.
拂;掠。
1.出自《上林賦》拂翳鳥,捎鳳凰。
2.出自《籠鷹詞》云披霧裂虹霓斷,霹靂掣電捎平岡。
3.出自《合汗衫》風捎得手倦抬,凍餓死怎掙揣。
4.出自《紅樓夢》這個臉上,是前日打圍,在鐵網山教兔鶻捎一翅膀。
3.
殺;芟。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捎魑魅。
2.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天清靜無風,以夜捎兔絲去之。
3.出自《野田黃雀行》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4.
捎帶;順帶。
1.出自《東墻記》我臨來時,他又與了個簡帖來捎與姐姐哩。
2.出自《水滸傳》先父臨終之日,留下這些東西,教寄與哥哥做遺念;為因無心腹之人,不曾捎來。
3.出自《老殘游記》我要寄封信給劉大哥,托你捎去罷。
4.出自《宋老大進城》社里營生那么忙,有事我還給你捎辦不了?
5.
放置,安放。
1.出自《水滸傳》打拴了三五個包箱,捎在車兒上。
6.
象聲詞。
1.出自《文選·王褒〈洞簫賦〉》撹搜?捎,逍遙踴躍,若壞頹兮。
2.出自《詠馬鞭》把向空中捎一聲,良馬有心日馳千。
1.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圖畫。
1.開辟疆域。
1.開辟創造;創造。
1.開拓擴展。
1.擴張。
1.猶開發。
1.指擊柝巡夜。
1.巡夜和汲水。泛指勞作。
1.開拓境域。柝,通"拓"。
1.分家,分居。
1.象聲詞。
1.朝人背影吐唾沫。表示鄙棄。
1.鄙棄斥責。
1.形容文思敏捷。唐馮贄《云仙雜記》有"唾地成文"一目,贊李賀云"有人謁李賀,見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1.猶附耳。
1.舊時一種小口巨腹的吐痰器皿。
1.亦作"唾壺敲缺"。
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王敦)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后以"唾壺擊缺"或"唾壺敲缺"形容心情憂憤或感情激昂。
1.見"唾壺擊缺"。
1.吐唾沫有聲。舊時厭禳的迷信舉動。
2.鄙棄,厭惡。
1.唾液。
1.比喻遺忘舊情。
2.比喻休妻。
1.鄙棄辱罵。
1.往人的臉上吐唾沫。表示鄙視﹑侮辱。語本《戰國策.趙策四》"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2.見"唾面自干"。
1.《尚書大傳》卷三"罵女毋嘆,唾女毋干。"《新唐書.婁師德傳》"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師德曰'未也。絜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后以"唾面自干"形容逆來順受,受辱而不計較﹑反抗。
1.唾液。
1.口液的細小點子。
1.鄙棄,厭惡。
1.謂極容易地取得。
1.古代婦女刺繡,每當停針換線﹑咬斷繡線時,口中常沾留線絨,隨口吐出,俗謂唾絨。
1.鄙棄羞辱。
1.吐唾于肉醬上。謂設謀獨占。
1.鄙視,看輕。
1.比喻極易。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很容易就能辦到拿個冠軍,真是唾手可得的事情。
1.同"唾手可得"。
1.見"唾涕"。
1.亦作"唾洟"。
2.吐唾沫。
3.喻別人的片言只語。
1.唾液。
1.唾液,口水。
1.即唾液腺。詳該條。
1.唾液腺分泌的液體和口腔壁上的許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為唾液,其作用是使口腔濕潤,使食物變軟容易咽下,同時還含有淀粉酶,能分解淀粉,有部分的消化作用。通稱唾沫或口水。
1.人和脊椎動物口腔內分泌唾液的腺體。人和哺乳動物有三對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都有長的導管通入口腔,另外還有許多小的唾液腺。也叫唾腺。
1.唾液之余。喻別人的點滴言論。
1.即痰盂。盛痰用的器皿。
1.口吐珠玉。形容工于詩文。
1.唾手。極言其易。
1.亦作"?弛"。
2.放蕩不循規矩。
1.亦作"?弛不羈"。
2.放蕩不受拘束。
1.落拓不加檢點。
1.亦作"?"。
2.猶跅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