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長形或片狀的東西放進、擠入、刺進或穿入別的東西里。
2.
動詞
從中間加進去;參與。
1.
亦作“挿”。亦作“揷”。亦作“捷”。
2.
栽植。
1.出自《中書令臨汝靈侯墓志銘》草茂故轍,松插新枚。
2.出自《晚歸》趁早插上晚稻,早插一時,早熟一晌啊!
3.
攙雜;參與。
1.出自《陳州糶米》米里面再插上些泥土、糠秕,則還他個數兒罷。
2.出自《紅樓夢》原來和薛蟠好的那些人……也有想插在里頭做跑腿兒的。
3.出自《致江幼農》除了你的專業,音樂、美術、文學你都插得上嘴。
4.
擠塞。
1.出自《老殘游記》打大前兒,河里就淌凌……到了昨日,上灣子凌插住了。
5.
同“鍤”。鍬。
1.出自《戰國策·齊策六》坐而織蕢,立則杖插。
2.出自《燒歌》鄰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
6.
尖頭擔。
1.出自《急就篇》捃、獲、秉、把、插、?、杷。
7.
方言。共有;合用。
1.出自《白洋淀紀事·村歌上篇》“和別人插著一個小驢,”雙眉笑一笑,“區長你說我們叫什么農?”
2.出自《暴風驟雨》要是趙家分了馬,他插車插犋,不用找別家,別家嘎咕,趙大嫂子好說話。
8.
方言。同“餷”。熬煮。
1.出自《醒世姻緣傳》試了試手段,煎豆腐也有滋味;搟薄餅也能圓泛;做水飯,插黏粥,烙火燒,都也通路。
9.
刺入;穿入。
1.出自《呂氏春秋·貴卒》﹝吳起﹞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亂王。”
2.出自《海賦》巨鱗插云,鬐鬣刺天。
3.出自《大丫隘》詩山深生理卻不乏,人有銀釵一雙插。
4.出自《蜜蜂·仇恨》他們拔了根樹干插到這土堆旁邊做個記號。
1.叩門;敲門。
2.用暴力撞擊他人的門。
3.指上門搶劫。
1.用棍棒從暗處猛擊行人奪取財物。
2.比喻乘人不備,給人以沉重打擊。
1.比喻琢磨難以猜透的問題。
1.比喻不明事情底細而悶在心里瞎猜疑。
1.拂曉。
1.籌劃。
1.擦拭。
2.謂磨練意志﹑本領等。
1.徘徊,轉圈子。
2.比喻擺脫不開。
1.消磨時光。
1.盤旋。謂徘徊不定。
1.謂沒收額外所得酬金。
2.示意;打發。
3.揩拂。
1.排在最后。
1.嘈雜;混亂。
2.爭斗;爭吵。
3.玩耍笑鬧。
1.報仇,械斗。
1.遼代與女真人進行貿易之稱。
1.敲擊。
2.唱曲時擊盞以按節拍。
3.振作。
1.方言。交叉兩腿而坐的姿勢。
1.見"打炮"。
1.手腳等部分皮膚由于磨損而起泡。
2.抽鴉片時打煙泡。
1.鼻黏膜受刺激,急劇吸氣,然后急速地由鼻孔噴出并發出聲音。
1.方言。說話或背誦接不下去,中途間歇。
1.方言。開玩笑。
1.私自做手腳沾便宜。
1.消釋;拋棄。
1.即打平火。
1.平均出錢聚餐。
2.引申為兩不吃虧。
1.見"打平火"。
1.見"打并"。
1.使物體破壞﹑損傷。
2.謂擊潰敵軍。
3.指突破原有的例規﹑習慣﹑狀況等。
1.比喻把未知的問題或情況弄清楚。
1.籍貫。
1.原來所據之地。
2.依據;遵循。
1.佛教語。佛教認為,眾生心體,自性清凈,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故稱"本覺"。
1.原來的爵位。
1.自己方面的軍隊。
1.原籍所在之郡。
2.指原籍所在之郡的郡守。
大學或學院的基本組成部分(區別于‘預科、函授部’等)。
①原有的~面貌ㄧ~的顏色。②原先;先前他~身體很瘦弱,現在很結實了ㄧ我~不知道,到了這里才聽說有這么回事。③表示理所當然~就該這樣辦。
1.佛教語。指人本有的心性。
2.原來的樣子。
1.自己的鄉里。
1.根基樹立。
2.原來擁立。
本金和利息。
技能;能力有~ㄧ~高強。
1.水的干流。比喻本錢。
2.水的干流。比喻事物發展的主要方向。
1.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的宇宙體系學說認為,地球是不動的中心,太陽和行星環繞地球運行。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現象,認為每個行星在一個小圓上作等速運動,這個小圓叫做"本輪"。同時又假設本輪的中心在一個大圓上繞地球作等速運動,這個大圓叫做"均輪"。清人所編的《歷象考成》里均輪也譯作"本天"。
1.見"本來面目"。
①本來的名字;原來的名字(區別于‘別號、官銜’等)。②給本人起的名兒有些外國人的全名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是父名,第三部分是姓。
1.指人生年干支。
2.見"本命年"。
1.同生年干支相值的辰區。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稱十二辰,用以紀年。太歲由東向西運行,每年達到一個辰區。
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屬鼠,再遇子年,就是這個人的本命年。參看〖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