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蚺蛇”。即蟒蛇。
1.
亦作“蚦”。
2.
見“蚺蛇”。
1.出自《山海經·大荒南經》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2.出自《抱樸子·詰鮑》越人之大戰(zhàn),由乎分蚺蛇之不均;吳楚之交兵,起乎一株之桑葉。
3.出自《嶺表錄異》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圍亦稱是。身有斑文如故錦纈。
4.出自《夷堅丙志·魚肉道人》夜聞林莽戛戛聲,大蚺蛇入穴,繼之者源源不已,蟠繞於旁。
5.出自《嶺南物產圖六十二韻》饑蛟猛取虎,蚺蛇饞吞鹿。
6.出自《答難養(yǎng)生論》蚺蛇珍於越土,中國遇而惡之;黼黻貴於華夏,裸國得而棄之。當其無用,皆中國之蚺蛇,裸國之黼黻也。
3.
魏晉間西部少數(shù)民族名。
1.出自《三國志·魏志·東夷倭傳論》魏世匈奴遂衰,更有烏丸、鮮卑,爰及東夷,使譯時通,記述隨事,豈常也哉
1.笑貌。
1.遠隔。
1.閑適安樂。
1.傳說為夏禹之妃。
1.迅疾貌。
2.閑適從容貌。
1.謂心性弛放。攸,通"悠"。
1.遙遠貌。
2.迅疾貌;急速貌。
3.憂思貌。攸,通"悠"。
4.猶短短的。
1.安閑從容,自得其樂的樣子。
1.遙遠,遼遠。
1.形容低沉幽微的聲音。
1.鳥鳴聲。
1.象聲詞。形容鳥獸低鳴聲。
擬聲詞呦呦鹿鳴|呦呦有聲|呦呦地哭了。
1.象聲詞。形容細吟低唱聲。
1.亦作"幽靄"。幽深貌。
2.盛貌。
1.見"幽藹"。
1.幽暗;昏暗。
1.昏暗之中。
1.昏暗不明。
1.暗淡;陰暗。
1.深遠;深奧。
1.幽獨的情懷。
1.幽禁;禁閉。
2.指關閉。
3.古代施于女性的宮刑。
1.見"幽蔽"。
1.幽僻,昏暗。
1.猶幽深。
2.謂深閉。
1.深綠色。
1.亦作"幽敝"。
2.深暗。
1.陰暗的墻壁。
1.隱微的變化。
1.幽靜的本性。
1.幽州和并州的并稱。約當今河北﹑山西北部和內蒙古﹑遼寧一部分地方。其俗尚氣任俠。因借指豪俠之氣。
1.古代幽并二州多豪俠之士,故用以喻俠客。語出三國魏曹植《白馬篇》"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1.謂茂草叢生之處。
1.閑步。
1.隱逸不仕的操守。
1.幽深地方的草叢。
1.隱僻鄙陋之處。
1.幽靜寬敞。
1.見"幽沈"。
1.棺材。
1.猶幽府。
1.憂愁;暗愁。
1.隱藏在內心的感情。
1.深綠。指蔥蘢的草木。
1.猶孤獨。
1.素凈淡雅。
2.見"幽澹"。
1.微動的水波。
2.幽靜,靜寂。
1.幽靜地欣賞。
1.北方之地。
2.謂陰間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