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觀。
1.出自《詩·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2.出自《三輔黃圖·雜錄》闕,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
3.出自《考試畢登銓樓》詩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
4.出自《述學·釋闕》天子諸侯宮城皆四周,辟其南為門,城至此而闕,故謂之闕。
2.
借指宮廷,帝王所居之處。后也借指京城。
1.出自《四子講德論》是以海內歡慕,莫不風馳雨集,襲雜并至,填庭溢闕。
2.出自《祭屈原文》身絕郢闕,跡遍湘干。
3.出自《春渚紀聞·宗威愍政事》金寇犯闕,鑾輿南幸。
4.出自《唐藩鎮論》則聯合諸鎮,舉兵向闕。
3.
古代神廟、墳墓前兩旁的巨柱,多用石雕成。
1.出自《金石萃編·漢祀三公山碑》就衡山起堂立壇,雙闕夾門,薦牲納禮。
2.出自《北邙山》詩岡原旋葬松新長,年代無人闕半平。
3.出自《漢魏六朝墓銘纂例》闕者,墓道外左右所立石闕,古人即題氏諱官爵於上,以表識之。
4.
古代仕宦之家門前所樹用以旌表的建筑物。
1.出自《舊唐書·朱敬則傳》三代旌表,門標六闕,州黨美之。
2.出自《通雅·宮室》士大夫閥閱之門亦謂之闕……閥閱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筒,號為烏頭染,即謂之闕。
3.出自《新唐書·忠義傳上·安金藏》本道使盧懷慎上其事,詔表闕于閭。
5.
泛指門戶。
1.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咸池者,水魚之囿也。天阿者,群神之闕也。
2.出自《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由是傾巢舉落,望德如歸,椎髻髽首,日拜門闕。
6.
兩山夾峙的地方。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
2.出自《水經注·伊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
3.出自《女神·女神之再生》闕后現出一片海水,浩淼無際,與天相接。
7.
兩眉之間的部位。
1.出自《靈樞經·五色》闕者,眉間也。
8.
古劍名。
1.出自《荀子·性惡》桓公之蔥,大公之闕,文王之祿……此皆古之良劍也。
1.稱揚;表彰。
2.顯親揚名。
3.顯耀;顯示。
1.宮門名。
2.宮殿名。
1.顯赫要位。
2.指身居高位﹑權勢顯赫的人。
3.顯眼重要。
1.顯現閃耀。
1.顯擺炫耀。
2.顯赫榮耀。
1.發揚正義。
2.謂顯著而重要的事義。
1.謂有顯明的差異。
2.顯現的奇異現象。
1.明顯的心思。
1.顯明美善。
1.顯現與隱沒。
1.顯示感應。
2.猶顯靈。
使感光材料曝光后產生的潛影,顯現成為可見影像的化學過程。在一定溫度與時間的條件下,利用顯影液使感光材料中感過光的鹵化銀還原成黑色金屬銀,而未感過光的鹵化銀則不受影響,從而形成可見影像。顯影后經過定影、水洗等處理,就在膠片或照相紙上獲得穩定的影像。
沖洗照相膠卷的專用器具。用塑膠或不銹鋼制成,圓筒形。使用時需在暗室中裝片,然后在白晝光下采取定時、定溫的方法沖洗。
1.顯明;顯著。庸,通"融"。
2.明顯的功勞。
3.猶顯用。
1.猶重用。
1.指王道。
1.顯靈保佑。
1.顯赫的聲譽。
1.英明信誠。
2.顯揚。允,語氣助詞。
1.豐厚的封贈。
1.見"顯彰"。
1.亦作"顯章"。
2.顯明彰著。章,通"彰"。
3.使顯明彰著。
1.使顯揚昭著。
2.指有顯著德才的人。
1.顯揚純正。
1.明證。
1.公開地諫諍。
1.顯要的職位。
1.顯示用意。
1.謂表明其志向。
1.謂擢升顯要的官職。
1.顯赫的官位。
1.重視,尊重。
2.位高勢重。
1.公開誅戮。
非常明顯顯著功績。
1.見"顯著"。
1.指公開確定的婚約。
1.顯耀地擢升。
1.即顯道神。
1.有聲望的世家大族。
1.舊時對祖先的美稱。
1.見"顯祖揚宗"。
1.謂使祖宗顯耀,使名聲傳揚。
1.謂使祖宗的名聲顯耀傳揚。
1.顯赫尊貴。
險而狹的關口扼守險隘,萬夫莫入。
1.傲慢不遜。
1.深險之區。
2.奇特深奧。
1.峻拔﹐鶴立不群。
1.陡峭的斜坡。
1.險惡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