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卻”。亦作“郤”。
2.
退;使退。
1.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棄甲兵,怒戰(zhàn)栗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2.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
3.出自《漁樵閑話錄》是時明皇為臨淄郡王,因卻左右而見之。
4.出自《武昌兩日記》守危城,卻強敵。
3.
推后;后。
1.出自《漢紀·文帝紀上》上幸上林苑,皇后、慎夫人在禁中嘗同坐,及坐郎署,盎卻慎夫人席,慎夫人怒,不肯坐。
2.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fù)勞汝矣。”
3.出自《北史·杜弼傳》及將有沙苑之役,弼又請先除內(nèi)賊,卻討外寇。
4.出自《五雜組·天部一》宣州有鐵佛坐,高丈余,自動迭前迭卻者數(shù)月。
4.
拒絕;推辭。
1.出自《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2.出自《論衡·感類》以曾子之細,猶卻非禮;周公至圣,豈安天子之葬?
3.出自《答曾公立書》始以為不請,而請者不可遏;終以為不納,而納者不可卻。
4.出自《水東日記·不序經(jīng)解》松江士子新刊孫鼎先生《詩義集說》成,請序,先生卻之。
5.出自《秋色賦·火把贊》盛情難卻,不接受是不行的。
5.
遮擋。
1.出自《茶香室續(xù)鈔·以樹葉為衣》葉似野栗,甚大易柔,故耐縫紉,且可卻雨。
6.
除;除去。
1.出自《太平廣記》汝被搭耳,耳當(dāng)聾,吾為汝卻其中物。
7.
指撤去;收掉。
1.出自《昔游》詩暮升艮岑頂,巾幾猶未卻。
8.
避;避免。參見“卻死”“卻老”。
1.出自《史記·孝武本紀》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2.出自《近獲風(fēng)痹之疾題寄所懷》詩無醫(yī)能卻老,有變是游魂。
9.
回轉(zhuǎn);返回。
1.出自《益部耆舊雜記》福往,具宣圣旨,聽亮所言,至別去數(shù)日,忽馳思未盡其意,遂卻馳騎還見亮。
2.出自《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詩卻到故園翻似客,歸心迢遞秣陵東。
3.出自《減字木蘭花》詞說似殘春,一老應(yīng)無卻少人。
4.出自《云笈七簽》五年,白發(fā)卻黑,形體輕強。
10.
止息;停止。
1.出自《莊子·天道》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海上有賢者狂譎,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卻馬於門而狂譎不報見也,太公望誅之。
3.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帝以天下多故,詔卻天壽節(jié)朝賀。皇太子及群臣屢請舉行如故,帝不聽,曰:“俟天下安寧。”
11.
仰;向上。
1.出自《儀禮·士昏禮》贊啟會,卻於敦南。
2.出自《禮記·少儀》刀卻刃授穎,削授拊。
3.出自《送何舍人赍詔南紀諸鎮(zhèn)》詩卻瞻蒼梧云氣黑,斑竹臨江怨幽色。
12.
介詞。猶于。
1.出自《別魯頌》詩誰道太山高,下卻魯連節(jié);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
2.出自《早秋游山寺》詩靜於諸境靜,高卻眾山高。
3.出自《經(jīng)九華費征君墓》詩凡吊先生者,多傷荊棘間。不知三尺墓,高卻九華山。
13.
副詞。還;再。
1.出自《夜雨寄北》詩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出自《鷓鴣天·徐衡仲撫干惠琴不受》詞不如卻付騷人手,留和《南風(fēng)》解慍詩。
3.出自《茶香室三鈔·關(guān)將軍》有夷人逢一人如猴,著故青衣,云關(guān)將軍差來采木,今被此州接去,要須明年卻來取。
14.
副詞。猶才。
1.出自《云溪友議》遂遣人扶起李秀才,于東院以香水沐浴,更以新衣,卻赴中座。
2.出自《水滸傳》便是開了這些店面,卻沒工夫出來。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我在里頭幫襯你湊趣,反要我做此事!我卻不肯。
15.
副詞。就;便。
1.出自《朝野僉載》其夜有廚子王老夜半起,忽聞外有人喚云:“王老不須起,房侍郎不上,后三日李侍郎上。”王老卻臥至?xí)裕抗。瑪?shù)日而卒。
2.出自《唐國史補》泣涕而訣,出門如風(fēng),俄頃卻至,斷所生二子喉而去。
3.出自《義勇辭金》叔叔既是知得劉皇叔實信時,我卻放心也。
4.出自《儒林外史》三公子見他沒有衣服,卻又取出一件淺藍?直裰送他。
16.
副詞。反而;倒。
1.出自《漫書》詩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2.出自《水滸傳》武松道:“我卻不是說嘴,憑著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
3.出自《紅樓夢》怪道人人贊你的手巧,這玩意兒卻也別致。
4.出自《憶個舊》然而我即使看得不夠,我卻想得很多。
17.
副詞。原來。
1.出自《昭君怨·詠荷上雨》詞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
2.出自《西游記》﹝行者﹞一把抓住妖精,提著頭,兩三挨,挨在山石崖邊,現(xiàn)了本相,卻是一個黃毛貂鼠。
18.
副詞。只。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早勸他不聽,此刻后悔了,卻是遲了。
2.出自《老殘游記》那些說姐兒們長得好的,無非卻是我們眼面前的幾個人,有的連鼻子眼睛還沒長的周全呢!
19.
副詞。竟。
1.出自《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從》詩一與子由別,卻數(shù)七端午。
2.出自《水滸傳》且說西門慶和那婆娘,終朝取樂,任意歌飲,交得熟了,卻不顧外人知道。
3.出自《南腔北調(diào)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們第三次相見,我記得是在一個熱天,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20.
副詞。究竟,到底。
1.出自《單鞭奪槊》此時俺主唐元帥卻在那里?探子,你喘息定了,慢慢的再說一遍咱。
2.出自《金瓶梅詞話》西門慶心中不足,心下轉(zhuǎn)道,卻是甚么?
3.出自《英烈傳》仁兄顏色不善,卻是為何?
21.
副詞。正;恰。
1.出自《水宿遣興》詩歸路非關(guān)北,行舟卻向西。
2.出自《西游記》我這兩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卻就有天使來請。
3.出自《花月痕》﹝小岑﹞又怕秋痕沖撞了人,卻好窗外一條青龍,一條白龍,轟天震地的搶標(biāo),便扯著秋痕道:“我和你看是那一條搶去標(biāo)。”
22.
副詞。確,確實。
1.出自《西游記》此言卻當(dāng)。這里卻無邪祟,一定是個圣僧仙輩之鄉(xiāng),我們游玩慢行。
2.出自《儒林外史》到下午時候,鮑文卿出門回來,向倪老爹道:“卻是怠慢老爹的緊,家里沒個好菜蔬,不恭。”
23.
副詞。必;一定。
1.出自《西游記》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果然這山上有一個妖精。
2.出自《西游記》兄弟,既這等說,我且不打你。你卻老實說,不要瞞我。
24.
連詞。豈,難道。
1.出自《富平少侯》詩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
2.出自《?梅香》趁此好天良夜,不去賞玩,卻不辜負了這好春光。
3.出自《西游記》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坐貧僧也?
25.
連詞。或;還是。表選擇。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小娘子如今要嫁人,卻是趨奉官員?
2.出自《水滸傳》足下卻要沽酒?卻要買肉?
3.出自《金瓶梅詞話》你要回去乎?卻同我在此過活?
26.
連詞。可是;可。
1.出自《水滸傳》一連數(shù)日,施恩來了大牢里三次。卻不提防被張圃練家心腹人見了,回去報知。
2.出自《家》雖然聲音很低,卻是無所不在,連屋角里也似乎有極其低微的哭泣。
3.出自《小二黑結(jié)婚》初六倒是個黃道吉日,可惜地干了,雖然勉強把他的四畝谷子種上了,卻沒有出夠一半。
27.
助詞。用在動詞后面,表動作的完成。
1.出自《句》忽然一曲稱君心,破卻中人百家產(chǎn)。
2.出自《追韓信》越把我磨劍的志節(jié)懶墮卻,空將文業(yè)攻,武藝學(xué)。
3.出自《茶香室叢鈔·上大人》脫卻著肉汗衫,乃上大人。
4.出自《女神·棠棣之花》假使我們能救得他們,便犧牲卻一己微軀,也正是人生底無上幸福。
1.感動敬慕。
1.恐懼慚愧。
1.縱轡。謂騎馬。
1.引領(lǐng)舉踵以待。
1.爭相譏笑。
1.高峻;陡峭。
1.恭敬貌。
2.驚懼貌。竦﹐通"悚"。
1.謂勸戒戎人。竦﹐通"慫"。
1.聳身﹐縱身向上跳。竦﹐通"聳"。
1.振作精神。
1.聳立的石頭。
1.抬頭。
1.颯爽±邁矯健。
1.傳說中的人面神鳥名。
1.高聳貌。
2.聳動貌;顫抖貌。
1.恭聽。
1.謂因恐懼而屏息。
1.顫抖。
1.直立貌。
1.謹慎小心。
1.挺拔秀麗。
2.莊重文雅。
1.驚視。
1.奇特;特異。
1.謂集中注意力。
1.謂聲音陡然升高而加強。
1.亦作"竦踴"。
2.企望貌。
3.跳躍;騰躍。竦﹐通"聳"。
4.涌現(xiàn)貌。
5.焦躁不安的樣子。 6.振奮;振作。 7.猶慫恿。竦﹐通"慫"。
1.擔(dān)憂;驚懼。
1.猶震驚。
1.聳立;挺立。
1.高聳挺拔。
1.密集行走貌。
1.疾進貌。
2.眾多貌。
1.慫恿。從旁勸說鼓動。傱,通"慫"。
1.疾走如飛。
1.縱馬騰躍。
1.訴訟的案件。
1.見"訟訴"。
1.爭辯。
1.爭論﹑喧嘩。
1.古代管理訟事的官署。
1.訴狀﹐狀詞。
1.控告﹑捉拿。
1.為爭地而訴訟。
1.即訟牒。
1.訴狀。
1.爭斗。
1.訴狀。
1.訴訟之事端。
1.爭訟。
1.訴訟費。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