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由坐臥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
2.
動詞
離開或使離開原來的位置。
3.
動詞
由下而上升;由小而漲大。
4.
動詞
長出(皰、疙瘩、痱子)。
5.
動詞
把收藏或嵌入的東西弄出來。
6.
動詞
發生,發動。
7.
動詞
擬定。
8.
動詞
建造,建立。
9.
動詞
辦理領取(憑證)。
10.
名詞
(Qǐ)姓。
11.
量詞
次;件(多用于消極的事)。
12.
量詞
群;批。
13.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表示向上。
14.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常跟“得、不”連用,表示力量條件等夠得上或夠不上;能力達得到或達不到。
15.
介詞
(北京話)放在時間或處所詞的前邊表示起點,相當于“從”。
16.
動詞
開始。
17.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表示事物隨動作出現并持續。
18.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涉及人或事。
19.
介詞
(北京話)放在處所詞前邊,表示經過的地點。
20.
動詞
放在動詞后。表示動作的開始,跟“從、由”等配合。
1.
起立;站起。
1.出自《禮記·曲禮上》燭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魏收﹞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
3.出自《偶然作》詩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復起。
4.出自《憶昨行寄吳中故人》詩座中爭起勸我酒,但道飲此毋相違。
5.出自《庚子風云》毓賢略微彎彎腰,作為答禮,一邊又用手相攙說:“請起,看坐!”
2.
豎立,豎起。
1.出自《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2.出自《韓非子·說林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
3.出自《素問·皮部論》邪之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
3.
扶持。
1.出自《國語·晉語四》晉鄭兄弟也。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
4.
凸出;高起。
1.出自《后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2.出自《廬山記·敘山南篇》其字大如掌,文皆隱起。
3.出自《夢粱錄·歷代方外僧》﹝辨才法師﹞生時,左肩有肉起如袈裟條,至八十一日方消,師之入滅,實八十一歲矣。
5.
起床。
1.出自《禮記·內則》孺子蚤寢晏起。
2.出自《金樓子·箴戒》齊武帝時,置鐘於景陽樓上,宮人聞鐘,則起裝飾。
3.出自《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李員外不說其事,說道:“我今日起得早了,連日又辛苦了些,頭風病發暈倒了。”
4.出自《紅旗譜》春蘭娘又說:“飯熟了,還不起?”
6.
治愈;病愈。
1.出自《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
2.出自《大云寺贊公房》詩湯休起我病,微笑索題詩。
3.出自《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內人賈,病逾年,諸醫莫療,上曰:“此非藥餌所及,前禳蝗王某,殆是異人,或能起之。”
4.出自《動搖》吳氏媳婦的病癥,全為了心懷挹塞,以至不起。
7.
啟發。參見“起予”。
1.出自《北史·楊約傳》素本兇險,聞之大喜,乃撫掌曰:“吾智慧殊不及此,賴汝起余。”
8.
物體自下向上的動作。涌起;翻騰。
1.出自《西京賦》長風激於別隯,起洪濤而揚波。
9.
指發酵。
1.出自《齊民要術·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
10.
上漲。
1.出自《吳中田家嘆》詩縣倉已開價不起,官家要錢不要米。
11.
興起。
1.出自《書·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2.出自《荀子·天論》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
12.
興旺;發達。
1.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人謂:“李氏世家也,侯之后,五世仕不遂,蘊必發,其起而大乎!”
2.出自《與宜伶羅章二》我平生只為認真,所以做官做家,都不起耳。
3.出自《履園叢話·臆論·產業》家運好則隆隆日起。
13.
興兵。
1.出自《左傳·哀公四年》司馬起豐析與狄戎。
2.出自《孫子·作戰》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
14.
產生;發生。
1.出自《莊子·胠篋》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
2.出自《春羈》詩春日起游心,勞情出徙倚。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小人因為開面時,見他美貌,就起了不良之心。
4.出自《中國歌謠》歌謠起于文字之先。
15.
出動;發動。
1.出自《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
2.出自《史記·趙世家》燕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將而攻鄗,卿秦將而攻代。
16.
出發;動身。
1.出自《莊子·秋水》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
2.出自《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3.出自唐李嘉祐有《起南巴留別褚少府》詩。
17.
奔馳;奔跑。
1.出自《吳子·應變》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跡。
2.出自《呂氏春秋·論威》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而不可久處,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
18.
驅趕;追趕。
1.出自《蒙韃備錄·征伐》韃人在本國時,金虜大定間,燕京及契丹地有謠言云:“韃靼來,韃靼去,起得官家沒去處。”
2.出自《西游記》蝦與蝦爭,蟹舉蟹斗。鯨鰲吞赤鯉,鳊鲌起黃鲿……鱔鰉追白蟮,鱸鲙捉烏鯧。
19.
行;走。
1.出自《庚子風云》如果不是因為津南一帶發了大水,它們本來可以先由火車運到天津,然后再起旱路,沿著靜海、青縣、滄州、南皮、寧津、臨邑一線,直下濟南。
2.出自《傘》到了武漢,我們就有火車好坐,然后再起一段旱路,革命圣地就在望了。
20.
發起;組織。
1.出自《紅樓夢》寶玉道:“前兒我在外頭和相公們商畫兒,他們聽見咱們起詩社,求我把稿子給他們瞧瞧。”
2.出自《儒林外史》鮑文卿雖則因這些事看不上眼,自己卻還要尋幾個孩子起個小班子。
3.出自《駱駝祥子》你要是想快快買上車的話,我給你個好主意:起上一只會,十來個人,至多二十個人,一月每人兩塊錢,你使頭一會,這不是馬上就有四十來的塊?
21.
開辟;開墾。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晉於是始起南陽。
2.出自《宋書·文帝紀》冬十月,起湖熟廢田千頃。
22.
猶啟,張開。參見“起齒”。
1.出自《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那婦人同丫鬟下船,見了許宣,起一點朱唇,露兩行碎玉。
23.
征收;征召。
1.出自《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
2.出自《商君書·徠民》秦四竟之內陵坂丘隰不起十年征者,於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
3.出自《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起天下民伕百萬,開汴河一千余里。
4.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四年》軍戶,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軍。
24.
舉用;征聘。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二》李讎謂公孫衍曰:“不如召甘茂於魏,召公孫顯於韓,起樗里子於國。”
2.出自《聞見近錄》上復有旨,起蘇軾以本官。
3.出自《唐史通俗演義》武氏命武攸寧為納言,起狄仁杰為地官侍郎同平章事。
25.
出身。
1.出自《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
2.出自《儒者可與守成論》漢高帝以三尺劍,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敏起微賤,聲跡未振,張浚擢於困廢中,敏感激盡力圖報。
26.
創建;制訂。
1.出自《荀子·性惡》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
27.
興建;建造。
1.出自《漢書·昭帝紀》賜長公主及宗室昆弟各有差。追贈趙倢伃為皇太后,起云陵。
2.出自《世說新語·豪爽》明帝欲起池臺,元帝不許。
3.出自《鄴中行》武帝初起銅雀臺,丕又建閣延七子。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二年》守敬嘗起水渾蓮、渾天漏,大小機輪凡二十有五。
28.
點燃,使柴炭等燃燒。參見“起火”。
1.出自《朝野僉載》昌宗活攔驢於小室內,起炭火,置五味汁如前法。
29.
挖取;提取。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叫人起出骨殖來與他帶去。
2.出自《潛書·吳弊》公能以十金予其主人,則起其棺而去之矣。
3.出自《鳳云初記》把埋藏了的槍枝起出來。
4.出自《王耙子賣豬》就是一泡狗屎,你也想起出四兩油來。
30.
開始;開端。
1.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2.出自《續書譜·草》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
3.出自《圍城》這詩一起道:“昨夜星辰今夜搖漾于飄至明夜之風中。”
31.
源起;起因于。
1.出自《韓非子·喻老》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2.出自《論衡·對作》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
3.出自《〈意林〉序》子書起於鬻熊《六韜》,盛於春秋六國。
32.
扮演。
1.出自《優語集·有傷風化》侯喜瑞起焦贊。
33.
清代宮廷用語。指皇帝召見。
1.出自《兒女英雄傳》謝恩這日便蒙召見。臨上去,烏克齋又指點了他許多儀節奏對。及至叫上起兒去,圣人見他品格凝重,氣度舂容,一時想起他是從前十本里第八名特恩拔起來點的探花。
2.出自《梵天廬叢錄·梁鼎芬》梁獨於甲寅夏間到京,謀入宮請安。其時太監索門包四兩,方許為之叫起。
3.出自《負曝閑談》軍機處的屋子,極像一座對照廳,一邊是王大臣起坐之處,一邊是達拉密章京跟著那些章京起坐之處。陸大軍機歇息了一會,上頭叫起,陸大軍機就和一班王大臣進去。
34.
豈。
1.出自《九日》詩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2.出自《杜詩釋詞》此當從別本作少飲,作豈。抱病為少飲之因,登臺非抱病所堪,故曰少飲,曰豈登……然起字卻非誤字,乃唐人寫本通用。敦煌《浣溪沙》:“幽境不曾凡客到,起尋常?”即豈尋常也。
35.
猶上。用在“早”、“晩”等時間名詞后,表示在此時間之內。
1.出自《屏跡》詩晚起家何事,無營地轉幽。
2.出自《談月亮》早起還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沒有。
36.
旁;邊。表示方位。
1.出自《風云初記》高慶山到院里轉了一下,搬進兩塊磚頭,放在頭起。
2.出自《小蘭和她的伙伴》她推著搡著,扳開人們肩膀,大步跨過去,一直鉆到炕頭起。
37.
量詞。層。
1.出自《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后長七尺二寸,青白色,方口美發,為四起大髻。
2.出自《醒世姻緣傳》恰好莊間狄員外大興土木,創起兩座三起高樓,狄希陳托了管理為名,陪伴父親在莊居住。
38.
用在動詞后。常跟“不”、“得”連用,表示夠得上、經受得住或夠不上、經受不住。
1.出自《青衫淚》隨老媽要多少錢,小子出得起。
2.出自《奈何天·慮婚》就是一頂秀才頭巾,也像平天冠一般,再也承受不起。
3.出自《航線》一碗把酒敬得起的。
39.
用在形容詞后。比較性狀和程度的差別。
1.出自《醒世姻緣傳》寄姐道:“這是你女婿尋下一位娘子,姓薛,大起我好幾歲。”
2.出自又如:圍墻高起地面一丈二尺。
40.
介詞。猶言“從……”。放在處所詞前面,表示經由的地點。
1.出自又如:看見一個人起窗戶外面走過去。
41.
用在介詞后。表示向上的動作或趨向。
1.出自《駱駝祥子》戰爭的消息與謠言幾乎每年隨著春麥一塊兒往起長。
2.出自《駱駝祥子》他又想往起立,過去三四個人忙著往起攙他。
3.出自《王保京》詩鄭富財,不言喘,叭達叭達抽旱煙,拍拍塵土往起站,停了半天才開言。
42.
姓。戰國時有起賈。見《呂氏春秋·應言》。
1.出自《正字通?走部》起,姓。明舉人起堂。
43.
引申為扶起。
1.出自《七發》此兩人者,馬佚能止之,車覆能起之。
44.
指聳立。
1.出自《廬山記略》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
45.
特指蠶眠蛻皮后起動覓食。大眠(四次蛻皮)后稱“大起”。
1.出自《潮州祭神文》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
2.出自《飼蠶十二詠》現當大起時,采葉不離手。
46.
謂使死者復活,復蘇。
1.出自《呂氏春秋·別類》魯人有公孫綽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問其故。對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
2.出自《漢書·眭弘傳》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
3.出自《杜甫畫像》詩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從之游。
47.
物體自下向上的動作。飛起;飛翔。
1.出自《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
2.出自《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鵲起登吳山,鳳翔陵楚甸。
3.出自《望海》詩時看遠鴻度,乍見驚鷗起。
4.出自《秋林高士圖》詩風杉落葉響,驚起棲煙鳥。
48.
物體自下向上的動作。升騰;浮起。
1.出自《雜詩》風飆揚塵起,白日忽已冥。
2.出自《蕪城賦》直視千里外,唯見起黃埃。
3.出自《園林晏起寄昭應韓明府盧主簿》詩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煙。
4.出自《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衙內乘著月色,閑行觀看,則見一片黑云起,云綻處,見一個人駕著一輪香車,載著一個婦人。
49.
引申為振作。
1.出自《漢書·李陵傳》陵曰:“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
2.出自《二人再和亦再答之》詩幸有縱橫舌,說劍起慵懦。
50.
特指起義。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
2.出自《嚴州圖經》方臘起歙嶺。
51.
引申為發出。
1.出自《為劉荊州與袁尚書》得二月六日所起書,又得賢兄貴弟顯雍及審別駕書,陳敘事變本末之理。
2.出自《朱子語類》漢有銅虎符、竹使符,銅虎以起兵,竹使郡守用之。
3.出自《趙子曰》趙子曰是起下誓,不再吃他那個小腳媳婦捏的餃子。
52.
為開設。
1.出自《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又起七晝夜道場,追薦白氏一門老小。
53.
謂應聘;出仕。
1.出自《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征李業,業固不起。乃遣人持鴆,不起便賜藥,業乃飲鴆而死。
2.出自《念奴嬌·長沙趙帥席上作》詞草廬如舊,臥龍知為誰起?
3.出自《輟耕錄·征聘》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
54.
引申為擬定。
1.出自《瀟湘雨》小官姓趙名錢,有一班好事的就與我起個表德,喚做孫李。
2.出自《儒林外史》這名字是你替他起的?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訃帖底稿,是那個起的呢?
4.出自《風云初記》咱們這長工屋也該起個堂號了。
55.
割取;剝取。
1.出自《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
2.出自《神奴兒》你若犯在我們那衙門中,該誰當直,馬糞里污的杖子,一下起你一層皮。
56.
領取;索取。
1.出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公子謝了主考,辭了提學。墳前祭掃了,起了文書。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我每不如將計就計哄他,與了他些甜頭,便起他一主大銀子。
3.出自《暴風驟雨》這么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
4.出自《玉玦記·祝壽》我兒,這香燒刺字是個苦肉計……且看此人是個大財主,與他燒個兒,起一主大錢,也不見得。
57.
指收割。
1.出自《不能走那條路》這“一桿旗”本是村子里頭一份好地,形狀像個三角旗子,緊靠著流水壕。一年兩茬起,誰見誰眼紅,是村里有名的糧食囤。
58.
端取;搬取。
1.出自《官場現形記》番菜都已做好,客齊了,就好起菜了。
2.出自《冷眼觀》忽見一個家人,帶著一名府署的護勇,走進來回道:“王少爺的行李,已經起進來了。”
3.出自《市聲》當下伯廉叫一碗面吃了,過足早癮,便去訪張胡二人。又找著楊陶安,把繭子起上了棧。
59.
為詩文寫作結構方面的術語。如:起承轉合。
60.
量詞。伙;批。
1.出自《西游記》說不了,一起小妖又跳來道:“那九個兇神,惡言潑語,在門前罵戰哩!”
2.出自《南行記·荒山上》這起子人,打死里逃出來的,說不定,人都吃過。
61.
量詞。件;次。
1.出自《兒女英雄傳》正熱鬧著,外邊家人將銀子行李一起起的搬來交代明白。
2.出自又如:這樣的事故每年總有幾起。
62.
用在動詞后。表示向上。
1.出自《觀滄海》詩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2.出自《滿庭芳》詞為扶起,樽前醉玉頹山。飲罷風生兩腋,醒魂到,明月輪邊。
3.出自《精神分析》他踮起了腳跟,拉長了身子,彎轉了自己,什么也沒有看見。
63.
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涉及到某事物。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大娘子說道:“不要說起三年之久,也須到小祥之后。”
2.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問起根由,至親三口,抱頭而哭。
3.出自《歧路燈》不得已,引起董氏,逃走省城,投奔他的親戚。
4.出自《山鄉巨變》婆婆一年喂起兩欄豬,也落得幾個。
64.
用在動詞后。多與“從”、“由”配合表示動作開始或持續。
1.出自《兒女英雄傳》偏偏從工完這日下雨起,一連傾盆價的下了半個月的大雨。
2.出自《三千里江山》每逢喝醉,就要立在十字路口罵大街。從魚行老板罵起,直罵到縣大老爺祖宗三代。
3.出自《國際友誼號》老實說,打一見面起,我就喜愛我們的老船長了。
65.
介詞。猶言“從……”。放在時間或處所詞的前邊,表示起點。
1.出自《墨子·備城門》百步一櫳樅,起地高五丈。
2.出自《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今各就高為堡,東起振武,轉而西,過云州界,極於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際,六百余里,屯堡相望,寇來不能為暴,人得肆耕其中。
3.出自《擬罷蘇州貢橘詔》起今后,本州所貢洞庭柑橘,侯見敕者,即得供進,不得修為常貢。
4.出自《播火記》他得了這支槍,起心眼里高興。
1.固執而不變通。
1.猶拘執。
1.謂步伐遲鈍,不靈活。
1.停留;阻隔。
1.謂如涸轍之魚,不能動彈。喻窘困。
2.指窘困之境。
1.利用河流附近的湖泊﹑洼地或劃定的區域,通過節制閘,暫時停蓄洪水,待河槽中的流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后,再經過泄水閘放歸原河槽。
1.謂記在心中。
1.遲緩;緩慢。
1.逗留徘徊。
1.呆滯而暗淡。
1.積壓的貨物。
2.詈詞。猶言廢物。
1.積壓。亦指積壓的財物。
2.指郁積的思想感情。
1.久病。
1.猶寂靜。
1.積滯,凝結。
指長期處于下位不得升遷的人久為滯客,其意為何?
1.謂不順口。
1.牽累;束縛。
1.難解的條例。
1.停滯;停留。
2.謂有才德的人長久不得官職或不得升遷。
1.郁積的煩悶。
1.郁悶。
稅務機關對逾期未繳納稅款的單位或個人依法征收的罰款。
1.拘泥;固執。
1.言行遲緩。
1.凝結在心中的思念。亦泛指牽掛。
1.凝結;不活動。
1.積于心中的憤怒。
1.水灑落貌。
1.舊謂游蕩而無所依歸的魂魄。
1.郁積之氣。
1.指遺漏未用的人才。
1.積聚于胸中的感情。
1.指滯淹窮困的人。
1.拘禁未審決的囚犯。
1.謂賢人沉抑,不得升進。
1.中醫謂體內積熱。
1.阻塞不通。
1.見"滯澀"。
1.指應賞而長久未賞的人。
1.積壓或難決的事。
1.難通的說法。
1.猶滯想。
1.積壓的訟案。
1.白天埋伏,夜晚活動。
1.白天隱伏,夜里行走。一種隱蔽行動。
1.猶晝伏夜動。
1.日夜勤勉戒慎。語出《易.干》"君子終日干干,夕惕若,厲無咎。"
1.指白晝的時間。
1.古代朝會儀中白晝舉行的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