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預定的時日;日期。
2.
動詞
等候所約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
3.
動詞
約定時間。
4.
量詞
用于分期的事物。
5.
名詞
一段時間。
1.
會;會合。
1.出自《國語·周語中》火之初見,期於司里。
2.出自《文選·馬融〈長笛賦〉》薄湊會而凌節(jié)兮,馳趣期而赴躓。
3.出自《寄虔州江陰二妹》詩貢水日夜下,下與漳水期。
2.
邀約;約定。
1.出自《詩·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2.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與老人期,后,何也?
3.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4.出自《陶庵夢憶·菊海》兗州張氏期余看菊。去城五里,余至其園……真菊海也。
5.出自《今世說·德行》﹝王湛﹞與人期,終始不爽。
3.
希望;企求。
1.出自《書·大禹謨》刑期于無刑,民協(xié)于中,時乃功。
2.出自《論衡·程材》夫論善謀材,施用累能,期于有益。
3.出自《哭楊兵部凝陸歙州參》詩人皆期七十,才半豈蹉跎。
4.出自《謝講和赦表》臣愿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
5.出自《說山》蓋天下事,期之者過甚,大率不能如吾之意。
6.出自《老實人·在私塾》﹝爹﹞知道期我把書念好是無望,終究還須改一種職業(yè)。
4.
預知;料想。
1.出自《荀子·不茍》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
2.出自《洛神賦》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3.出自《八月十六夜月》詩難期一年事,到曉泥詩章。
4.出自《裴度還帶》不期傅彬使過官錢一萬貫,后來事發(fā)到官。
5.出自《紅樓夢》不期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
5.
機運;際會。
1.出自《隸釋·漢淳于長夏承碑》於穆皇祖,天挺應期。
2.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皇矣能仁,撫期命世。
3.出自《南史·王茂傳論》若非天人啟期,豈得若斯之速乎。
6.
限,限度。
1.出自《莊子·則陽》今計物之數(shù),不止於萬,而期曰萬物者,以數(shù)之多者號而讀之也。
2.出自《呂氏春秋·懷寵》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7.
必,必定。
1.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2.出自《漢書·路溫舒?zhèn)鳌?/span>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3.出自《續(xù)世說·方正》陛下必欲面釋此僧,請先殺臣,然后取之。不然,臣期不奉詔。
4.出自《答祿將軍射虎行》將軍聞之毛發(fā)豎,拔劍誓天期殺虎。
8.
期限。
1.出自《詩·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
3.出自《文選·謝靈運〈過始寧墅〉詩》揮手告鄉(xiāng)曲,三載期歸旋。
4.出自《丁晉公談錄》無了期,無了期,營基才了又倉基。
9.
百歲曰期。亦泛指老,高壽。
1.出自《書·大禹謨》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
2.出自《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3.出自《贈白馬王彪》詩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
10.
預定的時間;選定的日子。
1.出自《易·系辭下》既辱且危,死期將至。
2.出自《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朱明之期,已復至矣。
3.出自《歙州黟縣令朱君墓志銘》仆將葬祖父于真,有期矣。敢以銘煩于君,其毋拒!
4.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士階條例》每年於正月即行考試士子等,未免用功無期。
11.
待;看待。
1.出自《莊子·寓言》無經(jīng)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2.出自《北齊書·文襄帝紀》時人雖聞器識,猶以少年期之,而機略嚴明,事無凝滯,於是朝野振肅。
3.出自《中州集·雷御史淵小傳》生平慕田疇、陳元龍之為人,而人亦以古人期之。
4.出自《再辭恩命疏》奉圣旨“卿以古人自期,致君安國,不計爵祿,朕所深信”。
12.
相當;相合。
1.出自《書·大禹謨》皋陶,惟茲臣庶,罔或于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2.出自《祭呂衡州溫文》積乎中不必施於外,裕乎古不必諧於今。二事相期,從古至少。
13.
常。
1.出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期為不絜清,以是得幸。
14.
見“期期”。口吃結(jié)巴貌。
1.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昌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2.出自《賢奕編·應諧》其妹期期曰:“姊而裳火矣。”姊目攝妹亦期期言曰:“父屬汝勿言,胡又言耶!”
3.出自《夜譚隨錄·章佖》章再三期期之,猶訛兩字。
4.出自《古屋》好像受了猝不及防的一擊,孫宏蔭一怔,期期地半晌說不出話。
15.
地質(zhì)學上小于“世”的地質(zhì)時代單位。
16.
量詞。用于分期的事物。
1.出自如:廣播英語講座已經(jīng)辦了兩期;《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7.
通“綦”。極。
1.出自《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
18.
通“旗”。
1.出自《禮記·射義》旄期稱道不亂。
2.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四》中期推琴。
19.
通“惎”。教。
1.出自《淮南子·要略》發(fā)號施令,以時教期。
20.
通“夔”。參見“期牛”。即夔牛。古代蜀地產(chǎn)的一種大牛。
1.出自《古文苑·揚雄〈蜀都賦〉》其旁則有期牛兕旄,金馬碧雞。
21.
姓。參見“期思”。
1.出自《廣韻?之韻》期,姓。《風俗通》有期思國。
22.
指一段時間。
1.出自如:學期、假期、潛伏期。
1.同"圓首方足"。
1.形容極圓。
1.舊俗,新婚次日,夫婦同席宴飲,謂之"圓飯"。
1.圓形的模子。
2.方言。圓滿,完善。
1.古代盛菜肴的器具。
2.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因以"圓方"代稱天地。語出《淮南子.本經(jīng)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
3.謂隨物賦形,或方或圓。
①新婚夫婦開始同房他們雖然結(jié)了婚,卻沒圓房。②指童養(yǎng)媳及其未婚夫開始同房她當童養(yǎng)媳時,男人才八歲,十年后才圓房。
1.獄門。
1.父母葬后三日,子女輩重到墓前省視,舊稱"圓墳"。
1.圓形兵符。
1.指琵琶。
1.圓形的蓋子。多指傘蓋﹑圓屋頂?shù)任铩?
2.指天。
1.斷面是圓形的條狀鋼材,是用得最多的原料鋼材,也用做混凝土工程中的鋼筋。舊稱圓鐵。
1.蛙的一種。
1.完工。
1.指儒生的裝束。方領,直衣領。亦用為儒生的代稱。
1.月亮。
2.佛教謂菩薩頭頂上的圓輪金光。
3.舊時江湖術士利用迷信心理騙人財物的一種方法。用鏡或白紙施以咒語,令童子視之,謂其上能現(xiàn)諸象,可知失物所在,或預測吉兇﹑禍福。《晉書.藝術傳.佛圖澄》"﹝澄﹞又令一童子潔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研于掌中,舉手視童子,粲然有輝。童子驚曰'有軍馬甚眾,'"據(jù)云,此即后來之圓光術。
1.道教語。指太陽。
繪圓用的繪圖工具。有兩只腳,上端鉸接,下端可隨意分開或合攏,以調(diào)整所繪圓渾徑的大小。一只腳的末端為針尖,另一只腳的末端可裝入繪鉛筆線或墨線的腳。有的圓規(guī)裝上延伸桿,可畫出較大的圓。有梁規(guī)、彈簧小圓規(guī)和活心小圓規(guī)等。
也稱法國號”。氣鳴樂器。銅制∨嘴漏斗形,管身彎曲成圓形,由細漸粗,喇叭口較大。原無活塞裝置,稱自然圓號”,19世紀30年代流行活塞圓號”。廣泛用于交響樂隊,并可用于獨奏或重奏。
1.銜接,吻合。
1.和好;講和。
形容為人世故而不誠懇,敷衍討好而不負責任處世圓滑|做事圓滑|生性圓滑。
1.掩蓋﹑彌補謊話中的漏洞。
①聲音圓潤渾厚嗓音圓┗耄圓渾的唱腔。②指詩文自然醇厚,不加雕飾此文韻味圓渾。
1.渾圓。
1.指語言圓通生動。
2.猶圓滑。指處世變通靈活。
3.豐滿潤澤。
1.猶環(huán)中。喻超脫是非,不為外物所拘牽。
2.指見解超脫,圓通機變。
即涅fd28!(567頁)。
1.周密地審察。
1.傳說中的仙山。常指隱士﹑神仙所居之地。
1.佛教天臺宗﹑華嚴宗等自謂貫通諸經(jīng),調(diào)和各宗,不偏不倚,圓滿無缺,因稱圓教。
1.圓潤遒勁。
1.天。
1.指月亮。
1.圓形之鏡。借指圓月。
1.成全。
1.佛教語。指佛家修成圓滿正果的靈覺之道。
1.天空,天。
2.佛教語。對"偏空"而言,謂一無所著。
1.數(shù)學運算符號。括號之一種。即小括號。形式為()。參見"括號"。
2.標點符號。括號之一種。形式同數(shù)學上的圓括號。主要表示文中注釋的部分。
1.周密地觀察。
1.圓潤秀麗。
1.天。
1.絲織品名。
1.明朝官吏的一種常用禮服。領呈圓形,故稱。
1.形容很圓。
1.放飯菜或送飯菜用的圓形大提盒。
1.頭顱。借指人。
1.圓頭方足。《淮南子.精神訓》"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后即以"圓顱方趾"指人。
1.即圓光蔚。
①完美無缺;完善功德圓滿|圓滿的成果|會議圓滿結(jié)束。②渾圓豐滿圓滿的手臂|腰肢圓滿。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