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圓用的繪圖工具。有兩只腳,上端鉸接,下端可隨意分開或合攏,以調整所繪圓渾徑的大小。一只腳的末端為針尖,另一只腳的末端可裝入繪鉛筆線或墨線的腳。有的圓規裝上延伸桿,可畫出較大的圓。有梁規、彈簧小圓規和活心小圓規等。
1.亦作"?車"。
2.氈篷車。
1.指鳥獸毛制成的衣服。
2.指我國古代北方地區住氈帳衣毳衣﹑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
1.氈帳。
1.指粗衣。
1.泛指赤色旗幟。
1.指男色。
1.十干中乙的別稱。古代用以紀年。
1.通帛制的冕冠。
1.軍旗。
1.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獸毛等制成的衣服。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3.席氈衣裘﹐比喻富貴。
1.指軍旅。
1.指毛﹑蒲之類制成的墊子。
1.即檀香。
1.見"旃檀瑞像"。
1.檀香木刻的釋迦牟尼像。
1.梵語。義譯嚴熾惡業。古印度種姓制度下社會地位最卑微的受壓迫最深的階層。
1.氈席;毛氈。
1.語本《漢書.王吉傳》"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后﹐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風﹐習治國之道……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后因以"旃廈"指帝王讀書學習之所。
1.氈﹑毯一類毛織品。
1.以毛氈等制成的衣服。
1.氈制的褥子或坐墊。
1.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氈制帳篷。猶蒙古包。
1.梵文"栴檀那"(candana)的省稱。即檀香。
2.指山茶科紫莖屬一類植物。
1.修補。
1.也叫行軍蟲﹑剃枝蟲﹑夜盜蟲﹑五色蟲等。是稻﹑麥﹑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蟲。
1.濃厚而帶粘性。
1.黏連牽掛。
1.漿糊狀的粘性物質。
1.一種頂端涂上粘質,用以捕鳥的竹竿。
1.粘米或粘米粉做的糕餅。
1.粘貼膠合。
2.引申為聚合。
1.使兩個物體互相黏合的物質,如各種膠﹑水玻璃以及賽璐珞的丙酮溶液等。
1.見"粘糊"。
1.亦作"粘糊糊"。亦作"粘乎乎"。
2.形容東西具有粘性。
3.形容行動遲緩,不爽利,或精神不振作。
1.見"粘糊"。
1.舊時禮俗正月初一為雞日,畫雞貼有門上,以示謹始。
1.用天然纖維素經氫氧化鈉﹑二硫化碳處理制成的人造纖維。是制造人造絲﹑人造棉﹑人造毛的原料。
1.謂黏合連結的作用。
1.黏結牢固。
1.粘合在一起。
2.現代醫學上特指體內的粘膜或漿膜由于發炎而粘在一起。
1.謂膠著在一起,糾纏不休。
1.口腔﹑氣管﹑腸﹑胃等器官里的一層薄膜,內有血管和神經,能分泌粘液。
1.見"粘皮著骨"。
1.比喻執著,刻板。
2.比喻不爽利。
1.黏滯不滑。
1.粘糊潮濕。
1.把紙張等膠附在另一種東西上。
1.猶糊涂。
1.口涎。
2.方言。謂言語﹑舉止不爽利,令人乏味。
1.起始于宋代的一種古書裝訂形式。即所謂蝴蝶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