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具的總稱。
2.
見“器官”。生物體中具有某種獨立生理機能的部分,如耳、眼、花、葉等。
3.
名詞
度量;才干。
4.
動詞
〈書〉器重,看重,看得起。
1.
亦作“噐”。
2.
古代標志名位、爵號的器物。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2.出自《后漢書·來歙傳》愚聞為國者慎器與名,為家者畏怨重禍。
3.
指寶器。鼎彝等傳國之重器。亦指政權。
1.出自《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2.出自《論衡·儒增》食白雉,肥鬯草,不能除兇,金鼎之器,安能辟奸?
3.出自《困學紀聞·評文》建儲非以私親,蓋明萬世之統;主器者莫若長子,茲本百王之謀。
4.
指軀體或器官。
1.出自《文選·潘岳〈馬汧督誄〉》哀哀建威,身伏斧質;悠悠烈將,覆軍喪器。
2.出自《百喻經·構驢乳喻》其中有捉頭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腳者,復有捉器者。
3.出自《過去》聽說有呼吸器病的人,欲情最容易奮興,這大約是真的。
5.
指有形的具體事物。與“道”相對。
1.出自《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出自《守道論》官也者,道之器也。
3.出自《周易外傳·系辭上傳二》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固其誠然者也。
6.
度量;胸懷。
1.出自《論語·八佾》管仲之器小哉。
2.出自《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
3.出自《除范純仁守尚書右仆射制》器遠任重,才周識明。
7.
猶性。本性。
1.出自《淮南子·說山訓》善且由弗為,況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
8.
才能;能力。
1.出自《禮記·王制》瘖、聾、跛躄、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2.出自《日知錄·保舉》若指瑕掩善,則朝無可用之人;茍隨器授任,則世無可棄之士。
9.
比喻人才。
1.出自《老子》大器晚成。
2.出自《抱樸子·正郭》嵇生以為太原郭林宗竟不恭三公之命,學無不涉,名重於往代,加之以知人,知人則哲,蓋亞圣之器也。
3.出自《三國演義》此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
4.出自《春》陳家姑少爺不成器,在外頭鬧得不成話,好多人都曉得。
10.
器重,重視。
1.出自《漢書·翟方進傳》丞相官缺,群臣多舉方進,上亦器其能,遂擢方進為丞相。
2.出自《唐語林·賞譽》白敏中在郎署,未有知者。雖李衛公器之,多所延譽,然而無資用以奉僚友。
3.出自《聊齋志異·青娥》會秦中歐公宰是邑,見生文,深器之。
11.
謂量材使用。
1.出自《論語·子路》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12.
指國家的賦役。
1.出自《管子·乘馬》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器之制也。
13.
用具;器具。
1.出自《易·系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2.出自《漢書·公孫弘傳》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
3.出自《原道》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4.出自《春渚紀聞·古聲遺制》余謂古聲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時有一二。
5.出自《游鼓山記》更滌器,坐蒲團細酌。
6.出自《奇異的書簡·她愛——祖國的明天》看著一棵小樹長大成材,一塊頑石雕琢成器,能在人心里引起多少美感,增添多少力量!
14.
指外形。
1.出自《圣哲畫像記》昔在漢世,若武梁祠、魯靈光殿,皆圖畫偉人事跡,而《列女傳》亦有畫像,感發興起,由來已舊。習其器矣,進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誠求之,仁遠乎哉!
15.
指使其才為人所用。
1.出自《高士傳·莊周》莊周者,宋之蒙人也,少學老子,為蒙縣漆園吏,遂遺世自放不仕,王公大人皆不得而器之。
16.
指官職、爵位。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寧宗慶元四年》金監察御史路鐸,劾參知政事楊伯通引用鄉人李浩,以公器結私恩。
1.嬌嫩﹑豐滿貌。
1.潤色修改。
1.舊指為人作詩文書畫所定的報酬標準。
1.滋潤涵養。
1.潤筆。
1.濕潤滑溜。
2.加油脂等以減少物體之間的摩擦,使物體便于運動。
石油產品的一大類。能減少機械摩擦的油狀液體。亦具有冷卻、防護、密封、絕緣、清洗雜質等作用。由石油經減壓蒸餾和脫蠟精制而得。按應用分內燃機油、齒輪油、液壓油等。質量由黏度、凝點等指標決定。
俗稱黃油”。由潤滑液體(如礦物油或合成潤滑油)和稠化劑所組成的一種潤滑劑。稠化劑是一些有稠化作用的稠厚的油脂狀半固體或固體物質。起潤滑、保護和密封作用。用于汽車、拖拉機、冶金、紡織等機械設備的潤滑。
1.受烹刑。
1.救濟。
1.沾潤。
1.古代南漢地方主事者贈錢僚屬,以代酒宴,其錢名潤家錢。
1.浸濕;浸透。
1.溫潤而清朗。
1.溫潤而美麗。
1.猶獲利。
1.潤筆。
1.溫潤美好。
1.光滑細膩;潤澤細膩。
1.光澤。
2.水氣。
1.濕潤。
①修飾文字,加以文采這篇發言稿,請你潤色一下。②使事物有光彩其奏樂也,則木石潤色。
1.硯的別稱。
1.謂使自身受益。
1.潮濕;濕潤。
2.使濕潤。
1.點綴,粉飾。
2.猶潤色。
1.豐潤口袋。謂收受賄賂。
1.修飾文字。特指為翻譯的經文潤色。
2.見"潤文使"。
1.為翻譯的佛經修飾文字的官員。宋置。
1.即潤文官。
1.使居室華麗生輝。
2.富有。
1.潤澤將息。
1.謂水性就下以滋潤萬物。
1.滋潤養育。
1.猶言經常。
1.舊俗新婚三天內可以不分輩分,不拘禮節地鬧新房,叫做"三天沒大小"。
1.佛教謂老﹑病﹑死三苦為閻摩王的三使者。按,閻摩王為管理地獄之王。
1.浙江杭州天竺山有上﹑中﹑下天竺寺,合稱三天竺。
1.古時天子﹑諸侯每年三次田獵,稱為三田。
2.道家謂兩眉間為上丹田,心為中丹田,臍下為下丹田,合稱三丹田或三田。
1.見"三條路"。
2.指北條山﹑中條山﹑南條山。
1.佛寺禪堂中每人坐禪地位廣三尺許,與三條屋椽的寬度大致相等,因以"三條椽下"指稱禪床。禪家亦用為話頭,有切近處之意。
1.唐代考進士科,試日可延長至夜間,許燒燭三條,故唐人詩文中常言"三條燭"。
1.三個亭障。
2.亭名。《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王稽知范雎賢,謂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與私約而去。"司馬貞索隱"三亭,亭名,在魏境之邊,道亭也,今無其處。一云魏之郊境,總有三亭,皆祖餞之處。"一說在汴州尉氏縣西南。見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
3.同"三停"。
1.道教語。人體的三個部位,上黃庭宮﹑中黃庭宮和下黃庭宮的合稱。
1.三成;三部分。
2.書法理論把某些字的結構分成上﹑中﹑下三段,稱三停。見明李淳《大字結構法》。
3.相法術語。相面者以人體及面部各分三部,稱上中下三停。三停齊等為福相。
1.鋒刃部分約占全長三分之一的一種長柄刀。
1.猶三枚。
1.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的合稱。
1.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為館職。
2.指干部和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1.指干部﹑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