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指菩薩,(–sà)梵語音譯“菩提薩埵(duǒ)”的省稱。佛教中指地位僅次于佛的人,泛指佛和某些神。
2.
名詞
見下?!计兴_〗。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1.
見“菩提”。佛教名詞。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徹悟的境界,又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
1.出自《百喻經·駝甕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2.出自《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
3.出自《金蓮記·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識菩提路徑。
2.
見“菩提”。樹名。即菩提樹。參見“菩提樹”。
1.出自《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娑婆樹一名菩提,葉似白楊,摩伽陀那國所獻也。
2.出自《潑水節·孔雀舞》你營巢吧,公社禮堂前面,是一棵枝葉茂盛的菩提。
3.
見“菩薩”。指人們崇拜的神靈偶像。
1.出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只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民搶去了,他說:"莫造孽!"。
4.
見“菩薩”。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1.出自《紅樓夢》他們瞅著大奶奶是個菩薩,姑娘又是靦腆小姐,固然是托懶來混。
2.出自《老殘游記》兩位老爺菩薩,救命恩人,舍得花銀子把我救出火坑。
3.出自《克農同志二三事》你得認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和菩薩要打交道,和惡鬼也要打交道。
5.
見“菩薩”。佛教名詞。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釋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后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
1.出自《洛陽伽藍記·昭儀尼寺》并有二菩薩,趺上銘云:“晉太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書監荀勖造?!?/p>
2.出自《朝野僉載》鼎曰:“如來螺髻,菩薩寶首,若能修道,何必剃除?!?/p>
1.進行欺騙。
1.猶行劫。
又稱行掃描頻率”。電子束每秒鐘在水平方向掃描的次數。頻率愈高,圖像的清晰度也愈高。按中國電視標準,行頻為15625赫,即每秒鐘掃描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五行,掃一行的時間為64微秒。
1.下聘禮。
1.居家事佛的老婦。
1.寺院中的仆役。
1.見"行鋪"。
1.猶言活的宗譜。指唐李守素。因其精于譜學,故稱。
1.出行的日期。
1.行走的馬。
1.下棋。
1.乞討。
2.佛教語。謂僧人托缽以求布施。
1.道教語。指呼吸吐納等養生方法的內修功夫。
2.中醫指輸送精氣。
3.指使氣血暢通。
4.指行文氣勢。
1.即行氣。
1.指國君出行時所用的行裝器物。
1.道路。
1.行于前列。
1.舊時高利貸的一種。亦借指借債人。
2.打雜的傭人。
3.使錢,用錢財行賄。
1.處置;發落。
1.戲曲演員根據字的四聲調值,句﹑字﹑音節的旋律運用聲腔。
2.指唱腔。
1.進行搶劫。
1.取巧。
1.將要。
1.偷盜。
1.旅行用的箱子。
1.能行走的獸類。比喻行為卑污的人。禽,獸類的總稱。《管子.立政》"道涂無行禽,疏遠無蔽獄,孤寡無隱治。"尹知章注"無禽獸之行。"郭沫若等集校引黃震云"'道涂無行禽',指人言之,謂其為能行之禽爾。"一說指路上的囚徒。禽,猶囚。參閱清俞樾《諸子平議.管子一》。
1.指廁所。因其穢污當常清除,故稱。
市面上商品的一般價格。也指金融市場上利率、匯率、證券價格等的一般情況摸~丨熟悉~丨~看漲。
1.猶行賞。
1.營謀。
1.猶行賄。
1.指部屬。
1.又趨。
2.明清時,地方官經推薦保舉后調任京職。
1.德行完美。
1.改變常規,權宜行事。
2.使用勢力。
1.行宮前的闕門。亦借指行宮。
1.參加同業商行的商人。
1.即人行道。大道兩旁的人行便道。
1.指人們之間的禮節應酬等活動。
1.謂被刀斧等兇器砍傷。
1.出行的日數。
1.謂顯示卑下的容態。
2.在路上的容儀。
1.行為象豬狗。謂不齒人類。語本《墨子.耕柱》"子夏之徒問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無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猶有斗,惡有士而無斗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豨,傷矣哉!'"
1.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好服五石散(一名寒食散),服后須行走以散發藥性,叫做"行散"。也稱行藥。
2.泛指散步。宋楊萬里有《雨后郡圃行散》詩。
1.舉辦喪事。
1.行旅出發前后的情狀﹑氣派。
2.猶行旅。
3.五行之色≮﹑赤﹑青﹑白﹑黃是配合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之色。
1.謂出行匆忙倉促。
1.見"行色匆匆"。
1.見"行色匆匆"。
1.行走于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