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打擊;擊破。
2.
動詞
破開。
1.
擊破;砸。
1.出自《莊子·逍遙游》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2.出自《論衡·祀義》厲鬼舉楫而掊之,斃于壇下。
3.出自《抱樸子·用刑》撤關梁,掊衡量。
4.出自《曹成王碑》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鎖擴門,悉棄倉實與民,活數十萬人。
5.出自《鐵圍山叢談》盡掊土偶五六,擲之河中。
6.出自《集韻???韻》掊,擊也。
2.
引申指抨擊。參見“掊擊”。
1.出自《莊子·人間世》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于世俗者也。
2.出自《后漢書·百官志四》都官從事
3.出自《曲洧舊聞》石林既為《春秋》書,其別有四:其解釋旨義曰“傳”,其訂證事實曰“考”,其掊擊三傳曰“讞”,其編排凡例曰“例”。
4.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莊周《南華》……至掊擊圣神,凌侮賢哲,亦生民以來未有之變也。
5.出自《〈晨鐘〉之使命》各奮其穎新之筆,掊擊時政,攻排舊制,否認偶像的道德。
1.多山的州郡。泛指偏僻的地方。
1.山旁,山隅。
1.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葉狹卵形,對生。花小,黃色,早春先葉開花∷果橢圓形,紅色,中醫以果肉入藥,稱"山萸肉",能溫補肝腎﹑固精斂汗。園林中多有栽培,供觀賞。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山茱萸》。
1.見"山豬"。
1.寺院的住持。
2.書院的山長。
3.古代稱瑤族首領。參見"山王"。
4.占有山地的人。
5.山寨之主。
1.謂開采礦山鑄錢。語本《史記.吳王濞列傳》"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
1.山中住所;別墅。
2.山里的村莊。
3.舊時上海一帶寄存靈柩的地方。
1.山野人家釀的酒。
1.啄木鳥的一種。
1.見"山資"。
1.亦作"山貲"。
2.過隱居生活所需的費用。
1.見"山嘴"。
1.古良馬名,相傳為周穆王八駿之一。
2.泛指良馬。
3.假山。
4.舊時湖廣地方迎春扮演的節目。
5.我國少數民族瑤族的一支。
1.謂形狀如"山"字。
1.唐孟棨《本事詩.嘲戲》"國初長孫太尉見歐陽率更姿形陋,嘲之曰'聳膊成山字,埋肩畏出頭。誰言麟閣上,畫此一猘猴。'"后因以"山字肩"形容人體瘦削。
1.古代銅鏡名。背面以"山"字形為主紋。盛行于戰國時期。
1.明應槚的謔稱。
1.眾山之首。指泰山。
2.山神。
1.山角落。借指山區偏僻處。
1.山隅和海邊。泛指荒遠的地方。
1.山腳。
1.險要的山地。
1.亦作"山觜"。
2.山腳伸出去的尖端。
3.指山口。
1.古代祭器名。即山罍。
2.猶山杯。
1.猶山杯。
1.山的東側。
2.特指山東省。因在太行山之左(東),故稱。
1.獸名。猿的一種。
1.山嶺。
1.龜的一種。生于山中,大者名蟕衟。
1.西羌復姓。見《漢書.馮奉世傳》。
1.字畫清晰貌。
2.草盛貌。
1.書籍經過刪節的版本。
1.修改補充。
1.刪除。
1.猶刪取。
1.刪去。
1.刪削而排定次序。
1.刪削更改。
1.經過刪除保留下來。
1.刪改修訂。
1.經過修改而確定。
1.古代官署名,負責修改及審定律令。
1.古代官名。負責修改審定律令。
1.我國晉代以來修改審定律令的官名。
1.刪除繁冗之言。
削除繁冗,使趨于簡潔刪繁就簡,正謬訂偽|刪繁就簡三春樹,標新立異二月花。
1.刪除改動。
1.刪去。
1.刪改;革除。
1.放棄榮華富貴而過簡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