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髬髵”。亦作“髬耏”。猛獸怒而鬃毛奮張貌。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及其猛毅髬而,隅目高匡。
2.出自《送高判官從軍赴河西》詩序髬而奮髯,哮吼如虎。
3.出自《太平廣記》俄而有一青獸,自松樹南細草中出,毳毛髬髵。
2.
見“髬髵”。亦作“髬耏”。指猛獸。
1.出自《十八大阿羅漢頌·第十三尊者》一念之差,墮此髬而。
2.出自《隱居通議·古賦一》南望則巨石峙立,偉然下闞,狡麑蹲踞,髬而攫啖。
3.出自《郁離子·靈丘丈人》髬耐問于赤羽雕曰:“盜日殺而日多,何也?”
3.
見“髬髵”。亦作“髬耏”。謂頭發豎起。
1.出自《吊韓弇沒胡中文》群羌髬而,坐忍我師,擒卒揕胸,血殷朔陲。
2.出自《寰海后》詩城下華元盤婉轉,壇前贊普發髬而。
3.出自《董大令黎陽城守記》賊攻圍日亟,鋒銳悉至,東踞大伾,南蔽浮丘,睒賜俯瞰,髬而爭嚙。
1.象聲詞。
同‘呱呱叫’。
1.象聲詞。象烈火焚燒之聲。
1.同"刮刮匝匝"。
1.同"刮刮匝匝"。
1.同"刮刮匝匝"。
1.清除。
1.刮斂含鹽鹵的浮土,用以淋水煮曬食鹽。
1.擯除。
1.廢除;掃除凈盡。
1.象聲詞。
1.象聲詞。斷裂聲。
1.見"刮剌剌"。
1.勾搭。
2.猶言爭脫。
1.亦作"刮喇喇"。亦作"刮辣辣"。
2.象聲詞。
1.見"刮剌剌"。
用剃刀等把臉上的胡須和寒毛刮掉。
〈方〉用手指頭在臉上劃,表示對方不知羞恥。
1.跑馬。用以喻迅疾。
1.從龜背上刮毛,喻徒勞無效。
1.吹面;撲面。
1.刷除蒙在表面的一層薄膜。
2.中醫醫術,指治療肓膜之病。肓膜在腹臟之間,藥力難及,治愈不易。
1.亦作"刮磨"。亦作"刮劘"。
2.琢磨器物,使之光平。
3.磨滅;滌除。
4.切磋;研討。
5.拂刮切削。
1.見"刮摩"。
1.見"刮摩"。
指徹底改變眼光令人~丨~相看。
1.謂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
1.見"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說刮目相待。
1.割肉。謂損己以肥人。
1.佛教戒律謂比丘用楊枝潔口并刮除舌垢。
刮除舌面污垢的用具。
1.謂臣下忠諫,使皇帝耳聰目明,洞察是非。
1.猶削瘦。謂身體極瘦。
1.刮除刷凈。刷﹑刮,同義。
1.指風吹動水面。
2.戽水。指用戽水機以提斗汲水。
1.刮掃土地。極言盡其所有,掃除無余。
1.謂羞慚不敢仰視,兩手不知所措而摩擦坐席。
1.勾引;挑逗。
①用刀子一類的工具把物體表面的東西去掉。②比喻克扣或盤剝~錢財。
1.石器時代人們用石片制成的一種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狀不同,可分為長刮器﹑短刮器和圓刮器等。
1.科場中應試者挾帶的小書。
1.男女以言語勾搭﹑挑逗。
1.猶刮目。擦拭眼睛。謂看得真切。
2.猶刮目。擦拭眼睛。喻親切熱情地待人。
1.方言。指在外浪蕩的人。
1.大風吹掃野地。喻殺獲無余。
1.刮削摩擦過的柱子。
1.方言。捕魚。
1.謂滅除百家之言,焚燒《詩》《書》及列國史記。
1.刪改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