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開啟門戶。
1.出自《易·系辭上》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
2.出自《夷堅丙志·虢州驛舍》二鼓后,門窗無故自辟,由外入者紛紛。
3.出自《淞濱瑣話·魏月波》細視旁門關鍵處有小竇,僅容一指。戲撥之,而門自辟。
2.
開辟;開拓。
1.出自《戰國策·齊策六》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為人臣之功者,誰有厚於安平君者哉?
2.出自《南史·裴邃傳》及卒,淮肥間莫不流涕,以為邃不死,當大辟土宇。
3.出自《小滄浪筆談》章句溷淆,古字更舛,良可慨嘆,近時戴東原編修、盧紹弓學士相繼校訂,蹊徑漸辟。
4.出自《回來雜記》各報又都特別注重學校消息,往往專辟一欄登載。
3.
開墾。
1.出自《商君書·壹言》則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無萌。
2.出自《上林賦》地可墾辟,悉為農郊,以贍萌隸。
3.出自《郡縣論》何謂稱職?曰:土地辟,田野治,樹木蕃,溝洫修。
4.
屏除;驅除;回避。
1.出自《周禮·天官·閽人》凡外內命夫命婦出入,則為之辟。
2.出自《荀子·解蔽》辟耳目之欲。
3.出自《漢書·禮樂志》圖匈虐,熏鬻殛。辟流離,抑不詳。
4.出自《讀書雜志·漢書四》余謂流離者梟也,所以喻惡人。辟之言屏除,謂屏除惡人也。
5.出自《物妖志·獸類·鼠狼》王度得寶鏡,名曰紫珍,持之能辟百邪。
5.
駁斥。
1.出自《寓簡》予見士大夫無賢愚,其言皆如此,心竊怪之而不敢辟也。
2.出自《清波別志》蓋公立言好己勝,或為人所辟,則執之益堅。
3.出自《圣武記》庫倫辦事大臣松筠撰《綏服紀略》,亦辟控葛爾大于俄羅斯之夸誕。
6.
開闊;寬廣。
1.出自《將儒》儒之將道,必欲張其治也。獨將之不足侈其道,故分己之任以寄于人,亦由資眾力以夷大路,綽綽然其甚辟也。
2.出自《雨晴游弘濟寺》詩初進路尚紆,稍深境逾辟。
3.出自《西征賦》倦狹路之迫隘,軌羈??以低仰。蹈秦郊而始辟,豁爽塏以宏壯。
1.形容破舊不堪。
1.形容破爛不堪。
1.窟窿多。比喻經濟上負債累累。
1.即七體。
1.周天子的禁衛軍。
2.泛指天子的禁衛軍或精銳的部隊。
1.見"七打八"。
1.同"七搭八搭"。
1.形容說話漫無邊際,沒有中心。
2.糾纏;亂搭腔。
1.猶言七八成。
1.佛教指地﹑水﹑火﹑風﹑空﹑見﹑識七種周遍一切的要素。其中前"五大"為色﹑聲等境,"見大"為眼﹑耳等根,"識大"為視﹑聽等識。
1."七大八小"的歇后語,指妾。
1.大小不一。
2.零落貌。
3.謂妻妾眾多。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級。
1.明李紹稱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古文七大家。明李紹《蘇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韓氏﹑河東柳氏﹑宋廬陵歐陽氏﹑眉山二蘇氏及南豐曾氏﹑臨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蘇洵為八大家。
1.指地球上的七塊大陸及其附近島嶼,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
1.七代祖先。泛指歷代祖先。
1.記載死者殮葬時辰及七七期內沖犯的單子。
1.一再耽擱拖延。
1.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人蘇祗婆善彈琵琶,于北周武帝時隨突厥皇后入朝,傳述龜茲樂律理論。詳《隋書.音樂志中》。
1.形容坐態不端正。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4.隋唐時舞名。又樂曲名。
1.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陣樂曲》,至貞觀七年太宗制《破陣樂舞圖》,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件事。
1.特指公羊家所謂孔子作《春秋》寓褒貶的七個等級,即州﹑國﹑氏﹑人﹑名﹑字﹑子。
2.泛指七個等級。
1.佛教語。即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七。在此階位,菩薩遠離三界生死煩惱,成就方便智慧,證得無相空寂。亦稱已作地。相當于小乘羅漢果的階位。見《大智度論》卷七五。《華嚴經.十地品》"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時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1.形容紛亂不堪。
2.謂失去常態。
3.猶言顛三倒四。
4.猶言懵頭轉向。
1.七部儒家經典『代提倡"孝治",宣揚宗法封建思想,貴族子弟先授《論語》﹑《孝徑》,連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合稱七經或七典。
1.古樂律高低音域,自黃鐘至中呂,稱七調。
1.跌跌撞撞。形容走路腳步不穩。
1.形容十分妥帖。
1.猶言是非好歹。
1.形容散亂,不相照應。
2.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1.辭賦名篇『枚乘作。《文選.枚乘》李善題解"《七發》者﹐說七事以起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后有不少仿作,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駟《七依》﹑馬融《七廣》﹑王粲曹植《七啟》﹑徐干《七喻》﹑張協《七命》等,形成一種辭賦體裁,稱為"七體",簡稱"七"。
1.語出《書.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孔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后以"七伐"指四處征伐。
1.亦作"七返還丹"。
2.即七返靈砂。
1.見"七返丹"。
1.謂以火煉金,使金返本還原,成為仙丹。道教以"七"代表火,以"九"代表金。
1.道家所謂可以起死回生的靈丹。
1.中醫指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七種方劑。
1.泛指中醫的各種方劑。齊,方劑。
1.形容胖瘦不一。
1.佛教語。謂釋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過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棄﹑毗舍浮和現在劫中四佛拘留孫﹑拘那含﹑迦葉和釋迦牟尼。諸經中名號微異,系轉譯之訛。見《七佛經》﹑《法苑珠林》卷八。
1.謂多次發布命令。符,兵符。詔,詔書。
1.傳說輔助黃帝的七個人風后﹑天老﹑五圣﹑知命﹑窺紀﹑地典﹑力墨(亦作力牧)。見舊題晉陶潛《集圣賢群輔錄》上。
1.指五谷和桑﹑麻。
1.七處伏兵;七處埋伏。
1.形容凹凸不平。
1.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誥》二十卷,分為《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七篇◇因以"七誥"泛稱道教經典。
1.計較,爭辯。
2.勾搭;勾結。
3.形容說話含混不清。
1.形容膽大不怕死。
短篇小說。王愿堅作。1958年發表。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后將余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作品細節描寫感人,表現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