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1.
羞慚。
1.出自《答虞中書書》迨及暇日,有事還童,不亦皎絜當(dāng)年,而無忸前修也。
2.出自《為安成王讓江州表》臣聞失晨之雞,雖不忘於改旦,敗駕之馬,終取忸於銜鑣。
2.
引申為躊躇、退縮。參見“忸怩”。
1.出自《魏書·文苑傳·溫子昇》文襄館客元僅曰:“諸人當(dāng)賀?!蓖谱由详愞o。子升久忸怩,乃推陸操焉。
2.出自《送人棄官入道》詩忸怩非壯志,擺脫是良圖。
3.出自《唐摭言·無官受黜》時中書舍人裴坦當(dāng)制,忸怩含毫久之。
3.
驕縱。
1.出自《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劉弘仁、范蔚宗,皆忸志而貪權(quán),矜才以徇逆,累葉風(fēng)素,一朝而隕。
4.
通“狃”。慣習(xí)。
1.出自《荀子·議兵》忸之以慶賞,鰍之以刑罰。
2.出自《后漢書·獨行傳·戴就》薛安庸??,忸行無義。
3.出自《新唐書·漢陽公主傳》內(nèi)外相矜,忸以成風(fēng)。
1.參與政事。豫,通"與"。
1.謂事先知道。
1.古九州之一。
2.漢以來所設(shè)置的州名。初為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dāng)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豫東﹑皖北地。東漢治所在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國魏以后屢有移徙,轄境亦伸縮不常。東晉﹑南朝時治所最北在懸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黃岡西北)。轄境最大時相當(dāng)今江蘇﹑安徽長江以西,安徽省望江縣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區(qū)。經(jīng)常只轄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區(qū)。北魏治所在懸瓠城。隋大業(yè)初因改洛州為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為溱州﹑蔡州。地處中原沖要,為東晉﹑南北朝時戰(zhàn)爭重地。
1.往來貌。
1.遵循繼承。
1.即鴑鴠。
1.和暖四布。
1.暖室。
1.熱癥。
1.溫暖濕潤。
1.溫暖。
1.炎熱;悶熱。
2.郁悶。
1.溫暖的太陽。
1.濕熱。
1.溫暖。
1.溫暖的居室。
1.炎熱。
1.亦作"燠烋"。亦作"燠咻"。
2.優(yōu)恤;撫慰。
1.見"燠休"。
1.見"燠休"。
1.炎熱。
1.溫暖的太陽。
1.傷暑;中暑。
1.熱盛貌。
1.謂悶熱如蒸。
1.裘名。相傳乃周昭王綴鳳毛而成。
1.飛揚(yáng)。
1.買賣;交易。
2.出賣,出售。
1.鬻賣。
1.比喻兩相對峙的人和物。
1."鷸蚌相持,漁人得利"的省語。
1.《戰(zhàn)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qiáng)秦之為漁父也。'"后遂以"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1.同"鷸蚌相持"。
1.同"鷸蚌相持"。
1.同"鷸蚌相持"。
1.以鷸羽為飾的冠。古時亦為知天文者之冠。
1.謂喜好收集鷸毛冠,借以巧飾自己。典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
1.象聲詞。水鳥鷸的鳴聲。
1.鳥名。鷂。
1.用繩汲取井水。
1.供客人宴飲游樂的船。
1.私宴。一種酌量飲酒的宴飲。
1.連綿蟠曲貌。
1.集盛貌。
1.謂以文辭謀利。
1.古代猛士夏育﹑申博的合稱。
1.做生意,賺錢。
1.炫耀文采。
1.憑借寵幸以賣弄權(quán)勢。
1.以彈奏樂器謀生。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