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習慣于某種做法或看法因而固執保守,難于改變。
1.
習慣。
1.出自《詩·鄭風·大叔于田》將叔無狃,戒其傷女。
2.出自《漢書·刑法志》豪桀擅私,為之囊橐,奸有所隱,則狃而寖廣。
3.出自《聊齋志異·阿纖》女移翁姑自養之;輒以金粟周兄,狃以為常。
4.出自《北伐途次》雖然在縲紲之中,大約也是狃于素來的威勢吧,態度很能鎮靜。
2.
驕傲。
1.出自《韓非子·十過》與之彼狃,又將請地他國,他國且有不聽,不聽,則知伯必加之兵。
2.出自《南山詩》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3.出自《朱子語類》鄭叔友謂:“敗不可懲,勝不可狃。”此言殊有味。
4.出自《諸子新箋·韓非子·十過》《說文》:“狃,犬性驕也。”與之彼狃,謂與之彼驕也。
3.
貪圖。
1.出自《國語·晉語一》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為膏,而祇罹咎也。
2.出自《燕下鄉脞錄》執偏隅而昧全圖,狃近功而忘遠略。
4.
囿;局限。
1.出自《永州軍事推官孫君墓志銘》君於學問,好其治亂得失之說,不狃近卑。
2.出自《唐才子傳·引言》異方之士,弱冠斐然,狃于見聞,豈所能盡?
5.
滿足。
1.出自《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江南既平,當北定中原,毋狃於暫安而忘永逸,毋足於近功而昧遠圖。
2.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為今之計,仍宜多方準備。憲法雖改,國法未開,朝廷尚有自由行動之權,豈宜狃於目前,坐以待困?
6.
迷惑。
1.出自《宋史·寇準傳》是時,契丹內寇,縱游騎掠深祁間,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意。準曰:“是狃我也。請練師命將,簡驍銳據要害以備之。”
2.出自《西征奏議后語》彼桀驁者遂欲以招撫狃我,謂我於招撫之外,的無別智略可為彼制,不亦謬乎!
7.
通“粈”。廁身。
1.出自《國語·晉語七》臣誅於楊干,不忘其死。日君乏使,使臣狃中軍之司馬。
1.褒獎的言詞。
1.周褒姒和閻妻的并稱。
1.指周褒姒。《后漢書.左雄傳》"及幽厲昏亂,不自為政,襧艷用權,七子黨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李賢注"襧艷,謂襧姒也。艷,色美也。"一說襧艷非一人。
1.亦作"褒揚"。
2.贊美表揚。
1.亦作"褒衣"。亦作"裒衣"。
2.賞賜的禮服。
3.寬大之衣。
1.亦作"褒衣博帶"。亦作"裒衣博帶"。
2.寬衣大帶。古代儒者的裝束。
1.亦作"褒異"。
2.謂特殊的褒揚嘉獎。
1.亦作"褒益"。
2.增廣補益。
1.亦作"褒引"。
2.嘉獎推薦。
1.亦作"褒優"。
2.嘉獎優遇。
1.亦作"褒語"。
2.褒獎的言詞。
1.亦作"褒諭"。
2.褒獎的諭旨。
1.亦作"褒譽"。
2.稱揚。
1.亦作"褒贊"。
2.褒美贊揚。
1.賞罰。
1.亦作"褒增"。
2.夸大增益。
1.亦作"褒贈"。
2.謂為嘉獎死者而贈予其官爵。
1.亦作"褒忠"。
2.嘉獎忠良。
1.亦作"褒重"。
2.褒揚尊崇。
1.亦作"褒擢"。
2.猶褒升。
1.崩毀。
1.頹敗廢棄。喻衰敗。
1.倒塌損壞。
1.形容地勢傾斜而又綿延不斷的樣子。
1.門內。借指內部。
1.極無能。罷﹐通"疲"。
1.最珍貴的寶物。
1.中成藥名。其方見于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多種貴重藥物(如犀角﹑朱砂﹑玳瑁﹑琥珀﹑麝香等)配制而成﹐故名。宋王珪(字禹玉﹐封岐國公)為詩喜用金玉珠寶等物名﹐時人因稱其詩作為"至寶丹"。
1.具有極高辨別能力的人。
1.最好的軍隊。
1.表示從最低限度說。多指人的權勢﹑能力。猶言最不行﹐最不中用。
1.最有才能的人。
1.極高尚的操守。
1.最好的計策;上策。
1.極分明。
2.過于明察。
1.最稱職的臣子。
1.極忠誠;極真誠。
2.古儒家指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3.極其真摯誠懇的心意。
1.形容人的"浩然之氣"極其廣大堅強。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閑。"朱熹集注"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
1.最恰當。
1.極廣大。
1.多用于書信結尾﹐表示懇切的請求或希望。
1.造詣。
2.指程度達到極點。
3.到。至﹑到義同。
1.指最好的學說﹑道德或政治制度。
2.最高的原則﹑準則。
3.佛﹑道謂極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術。
1.最高的道德;盛德。
1.最美好的道德和最精要的道理。
1.猶相等﹐相當。
1.謂善事兄長﹐極盡為弟之道。弟﹐同"悌"。
1.極多。
2.副詞。表示最大的限度。
1.謂使法制完善。
2.謂至高無上的法律。
3.謂最神妙的佛法或法術。
1.極好的風度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