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醸”。
2.
釀造。原專指釀酒,后亦指利用發酵作用釀造蜜、醋、醬等。
1.出自《西京雜記》清者為酒,濁者為醴。清者圣明,濁者頑??,皆曲濈丘之麥,釀野田之米。
2.出自《三國志·蜀志·簡雍傳》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
3.出自《沉醉東風·春情》曲殘花釀蜂兒蜜脾,細雨和燕子香泥。
4.出自《書信集·致顏黎民》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
3.
酒。
1.出自《晉書·何充傳》充能飲酒,雅為劉惔所貴。惔每云:“見次道(何充字)飲,令人欲傾家釀。”
2.出自《單刀會》那里有鳳凰杯滿捧瓊花釀,他安排著巴豆、砒霜!
3.出自《聊齋志異·寒月芙蕖》是日,客飲而甘之,固索傾釀。
4.
切割拌和;糅合。
1.出自《禮記·內則》鶉羹、雞羹、??,釀之蓼。
5.
指攙雜,雜湊。
1.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上·馬嘉運》以孔穎達《正義》繁釀,故掎摭其疵,當世諸儒服其精。
2.出自《〈杜少陵集詳注〉自序》汰舊注之楦釀叢脞,辨新說之穿鑿支離。
6.
逐漸形成;造成。
1.出自《論衡·率性》善以化渥,釀其教令,變更為善。
2.出自《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3.出自《窮愁》若貪眠不知添被,則釀病矣。
4.出自《病夫》這里地方也太壞,都市的濁氣專給人們釀病。
7.
同“穰”。本指某些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后亦指以物充填。
1.出自《太平廣記》每有設,據人數取鵝,??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謂之渾羊歿忽。
1.惡少。
1.無禮﹑中傷的言辭。
1.猶厭生。
①謾罵的話;壞話~對罵。②〈書〉壞名聲。
形容語調、態度兇狠。
1.佛教稱以邪道教人者。
1.拙劣或猥賤的詩。
2.用以謙稱自己的詩作。
1.討厭潮濕,卻又自處于低洼之地。比喻明知不可而不能改。
1.用以治病的石針。
1.冒犯;得罪。
1.牛蒡子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惡實》。
1.粗劣的食品。也謂吃得很壞。
1.佛教謂惡事盛行之世。
1.見"惡事行千里"。
1.形容丑事很容易廣泛傳播。
1.為非作歹禍害人民的政治力量或社會力量。
1.惡狠狠,氣勢洶洶。
1.含貶義的謚號。引申指污蔑之詞。
1.首惡。
1.拙劣的書法。
1.猶惡稔。
1.污水,臟水。
1.謂說話觸犯。
①不好的風俗;陋俗。②粗俗;庸俗語言~ㄧ趣味~。
1.荒年。
1.庸俗不堪的話。
1.強行索討。
1.邪惡。
1.罪名。
1.壞人。
1.濁水不流貌。
1.拙劣的文章。
1.睡相不好。
1.怪物。
2.壞的事情。
壞習慣,多指賭博、吸食毒品等沾染~ㄧ痛改~。
1.惡作劇。
1.討厭。
1.猶厄運。
1.佛教語。謂不吉祥的現象。
2.舊時迷信謂有不祥征兆的形貌。
1.丑模樣。
1.兇惡的人。
1.謂膽子一大,什么壞事都干得出。
①欲嘔吐的感覺頭暈惡心。②形容極其討厭這話說得叫人惡心。
①欲嘔吐的感覺頭暈惡心。②形容極其討厭這話說得叫人惡心。
1.懊惱。
1.昧著良心取得的錢財。
1.亦作"惡噷噷"。
2.惡狠狠。
1.見"惡歆歆"。
1.方言。形容人言行卑賤丑惡,有污耳目。
能產生嚴重后果的~循環 ㄧ~腫瘤 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