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時用人拉著走的車,后來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車。
1.
人拉的車。
1.出自《竹書紀年》遷于河南,初作輦。
2.出自《周禮·地官·鄉師》大軍旅,會同,正治其徒役,與其輂輦。
3.出自《后漢書·逸民傳·井丹》及就(陰就)起,左右進輦。丹笑曰:“吾聞桀駕人車,豈此邪?”坐中皆失色。
2.
指肩輿。類似后世的轎子。
1.出自《后漢書·祭祀志上》至食時,御輦升山。
3.
秦漢后專指帝王后妃所乘的車。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唼妤》成帝游於后庭,嘗欲與唼妤同輦載,唼妤辭曰:“觀古圖畫,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
2.出自《借田賦》天子乃御玉輦,蔭華蓋。
3.出自《通典·禮二十六》夏氏末代制輦……秦以輦為人君之乘。漢因之。
4.出自《長生殿·夜怨》鳳輦卻歸何處,凄涼日暮空階。
4.
挽車。
1.出自《詩·小雅·黍苗》我任我輦,我車我牛。
2.出自《穆天子傳》韋、谷、黃城三邦之事輦喪。
5.
指挽車的人。
1.出自《漢書·張敞傳》國輔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輦先遷,此過之大者也。
6.
乘車。
1.出自《左傳·定公六年》公叔文子老矣,輦而如公。
2.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
7.
載運;運送。
1.出自《淮南子·人間訓》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負輦粟而至。
2.出自《思玄賦》或輦賄而違車兮,孕行產而為對。
3.出自《新唐書·楊行密傳》行密執海陵鎮遏使高霸殺之,并其眾,輦所收財歸于廬。
4.出自《〈石鼓文〉研究》南渡以后,金人輦至燕京,復剔其金,曩歲猶存北京故國子監,最近因避外患已南遷至滬矣。
8.
借指京城。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於是樂只衎而歡飫無匱,都輦殷而四奧來暨。
2.出自《在懷縣作》詩自我違京輦,四載迄于斯。
1.鳥尾擺動貌。
2.烏鴉的別稱。
1.盡所欲言。
1.謂了結因果報應。
1.傳說中的怪鳥。出現則常有火災。
2.神名。
3.木精。
1.猶畢具。
同‘必恭必敬’。
1.月名。指農歷得甲的十一月。
1.一齊跟隨。
1.猶畢娶。辦完子女婚事。謂了卻俗務,心無牽掛。
1.全部聚集。
1.全部顯現。
1.猶畢強。敏捷而強勁。
1.完成束發之禮。謂已長大成人。
1.日影已盡。指入暮。
2.比喻人之暮年。
3.竟日;整天。
副詞,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結論;究竟;終歸;到底這部書雖然有缺頁,~是珍本。
1.窮究;深入研究。
2.猶畢竟,終歸。
1.完全辦好。
2.猶畢具,齊備。
1.齊全;完全具備。
1.見"畢陬"。
1.猶言終其天年。
1.猶言齊心協力。
1.完了,結束。
2.比喻沒有錢了。畢,"癟"的借音字。
完全暴露原形~ㄧ兇相~。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
2.食品名。也作饆饠。
1.畢星與昴星。二星至秋季時,晨見于東方,故常以表示天將黎明。
1.即路門。天子宮庭五門之一?!稌櫭?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內。"孔傳"路寢門,一名畢門。"一說指祖廟之門。
1.謂將本應分期分批做的事情一舉全部完成。
2.以形容急于求成。
1.氣數已盡。
1.敏捷有力。
1.完婚。
1.據《后漢書.逸民傳.向長》載向長(嵇康《高士傳》作"尚長")隱居不仕,"男女娶嫁既畢,勑斷家事勿相關",于是與同好"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終"◇遂以"畢娶"為辦完子女婚事,避世優游的典故。
1.直到泉壤,謂終身。
1.終身;一生。
1.指農事完畢之時。即冬閑之時。
1.猶畢生。
1.完畢其事;了事。
1.指完成。
1.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古人以為主兵主雨,故亦借指雨師。
1.全年,一年。
2.度過晩年。
1.猶永世,永恒。
1.指畢卓盜飲之事◇借指嗜酒,醉酒。
1.全部顯露;畢真。
完全相像神態~。
1.謂完全得當。
1.即畢宿。
1.以網捕捉。
在學?;蛴柧毎鄬W習期滿,達到規定的要求,結束學習大學~ㄧ他的學習成績太差,畢不了業。
檢驗畢業生是否合格的統一考試??荚嚸}限于學科的基礎知識部分。屬水平考試,不分等第。各門學科成績合格,即可取得畢業資格。
1.在學?;蛴柧毎鄬W習期滿,達到規定的要求,準予結業的學生或學員。
1.畢為捕獸所用之網,弋為射鳥所用的系繩之箭。泛指打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