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揣度,推測。
1.出自《易·系辭上》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
2.出自《法言·孝至》君子動則擬諸事,事則擬諸禮。
3.出自《大墻上蒿行》世情翻覆不可擬,人生有身莫依倚。
4.出自《紅樓夢》究竟那些人能夠回家不能,未知著落,亦難虛擬。
2.
比擬;類似。
1.出自《荀子·不茍》言己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厲王以此歸國益驕恣,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擬於天子。
3.出自《長安有狹斜行》咸陽不足稱,臨淄孰能擬。
4.出自《志雅堂雜鈔·諸玩》仲山有宣和內府一琴,絕佳……其制作斷文,皆非常琴可擬。
5.出自《野獲編補遺·釋道·札巴堅參》西僧以秘密教得幸,服食器用擬於王者。
3.
效法;摹擬。
1.出自《楚辭·王逸〈九思·怨上〉》復顧兮彭務,擬斯兮二蹤。
2.出自《寡婦賦》序昔阮瑀既歿,魏文悼之,并命知舊作寡婦之賦,余遂擬之,以敘其孤寡之心焉。
3.出自《代裴相公進東封圖狀》山川氣象,悉擬真形。
4.出自《明史·忠義傳二·王冕》以小艇實葦於中,擬建昌人語,就賊艦,乘風舉火。
5.出自《李縣圃唱和詩序》將行,而擬子美《秋興》之體,為詩八章以道其懷。
4.
指向;比劃。
1.出自《漢書·蘇武傳》﹝衛律﹞復舉劍擬之,武不動。
2.出自《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桓氏累世臨荊州,玄復豪橫……嘗於仲堪聽事前戲馬,以矟擬仲堪。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三年》﹝趙元昊﹞恐嘉勒斯賚擬其后,復舉兵攻蘭州諸羌。
4.出自《趙閻王》﹝趙大﹞將次要走,忽又聽得門響,連忙搶了手槍,回過身來擬著來人。
5.
打算;準備。
1.出自《北齊書·神武帝紀下》遣領軍將軍婁昭……并州刺史高隆之擬兵五萬,以討荊州。
2.出自《鳳棲梧》詞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先到了上海,入棧歇了一天,擬坐了長江輪船往南京去。
4.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日前奉一函,系擬補印缺頁者,未知已到否?
6.
擬定。
1.出自《后漢書·公孫瓚傳》觀紹所擬,將必階亂。
2.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王中郎年少時,江虨為僕射,領選,欲擬之為尚書郎。
3.出自《新唐書·崔祐甫傳》陛下令臣進擬庶官,夫進擬者,必悉其才行,如不聞知,何由得其實?
4.出自《明會要·刑·詳讞》朕親審決,猶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擬,豈能盡當?
5.出自《吶喊·頭發的故事》我一到上海,便買定一條假辮子……旁人一見面,便都首先研究這辮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聲冷笑,將我擬為殺頭的罪名。
7.
起草;撰寫。
1.出自《文賦》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擬。
2.出自《宋史·李綱傳上》齊愈論綱三事之非,不報。擬章將再上,其鄉人嗛齊愈者,竊其草示綱。
3.出自《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那白氏把心中之事,擬成歌曲。
4.出自《四世同堂》他自己擬好了新聞稿,交到各報館去。
8.
傳,度。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1.出自《生春》詩何處生春早?春生梅援中。蕊排難犯雪,香乞擬來風。
2.出自《敦煌曲子詞·鳳歸云》月下愁聽砧杵擬,塞雁行。
9.
詩體名。
1.出自《師友詩傳錄》幽思激切謂之怨,擬錄別之類謂之擬,琴曲曰弄。
10.
通“疑”。
1.出自《墨子·明鬼下》是以莫放(敢)幽閑,擬乎鬼神之(有)。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上》枳棘之榛榛兮,猿貁擬而不敢下。
11.
以兵器相迫。引申指討伐。
1.出自《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臣懼子胥手中劍,子胥怕臣俱總休。彼此相擬不相近,遙語聲聲說事由。
2.出自《漢將王陵變》王陵斫營為高皇,直擬項羽行無道。
12.
猶將。
1.出自《送何道者》詩必擬一身生羽翼,終看陸地作波濤。
13.
撥。
1.出自《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遠公忽因一日,獨坐房中,夜久更深,再擬殘燈,見天河閑靜,月朗長空。
1.罪行﹐劣跡。
1.謂毀容。
1.猶仇隙。
1.昏暗不明貌。
1.裂縫﹐縫隙。
1.仇隙。
1.校對,核查。
1.猶創辦。
1.使國家興盛起來。
1.起兵。
1.同"興師動眾"。
1.激起波瀾。比喻制造事端﹐引起紛爭。
1.興起﹐昌盛。
1.猶提倡﹐助長。
1.新興的朝代。
在遼寧省西南部、遼東灣西岸,京哈鐵路斜貫。1986年設市。人口54萬(1995年)。有著名的明代城墻寧遠衛城。興城海濱風景優美,有海水浴場、菊花島以及興城溫泉、玲瓏塔等名勝古跡,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1.同"興匆匆"。
1.薦舉之言。
1.起立辭謝。
2.猶告辭。
1.心里高興而行動快速貌。
1.指新舊朝代的交替。
2.盛世。
1.振興道德。
1.振興道德。
2.發揚圣德。
1.猶言興致勃勃。
1.造謠毀謗。
1.指開倉出粟。
2.指征發調用物力人力。
1.經商;販賣。
1.盛衰﹐興亡。
2.指興復廢毀的事物。
1.比喻惡人或逆子。
1.誅戮。辳,車裂。
1.梟與獍。舊時以為皆忤逆動物,故以并舉。破鏡,獸名,即獍。
勇猛強悍的騎兵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1.亦作"梟棋"。
2.古代博戲中的一種貴彩。
1.擒獲斬首。禽,同"擒"。
1.強悍之眾。
1.勇猛精銳。
2.指勇猛精銳的士兵。
1.古代博戲的兩種彩名,以梟為貴,散為賤。
2.喻指貴賤。
1.舊時博戲的勝彩名。梟為幺,得幺者勝。色,賭具。亦稱骰子。
1.比喻丑惡之徒。
1.舊時謂斬頭而懸掛在桿上示眾。
1.如梟盯視,如狼頻顧。形容行動警惕,有所畏忌。
砍頭懸掛示眾fe76*b031W髀遙敗,其徒二十人皆梟首、車裂殉,滅其宗。
1.斬首懸示于眾。
1.驍勇的首領。
1.舊指走私販鹽的不法之徒。
1.經冬不落的桃子。桃子干后懸掛樹上,如梟首之狀,故名。
1.殲滅。
1.猶暴徒。
1.兇惡狡猾。亦指兇惡狡猾的人。
1.見"梟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