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閙”。
2.
喧嘩;不靜。
1.出自《潭州泊船呈諸公》詩夜寒眠半覺,鼓笛鬧嘈嘈。
2.出自《水滸傳》﹝蕭嘉穗﹞將寫下的數張字紙,拋向帥府前左右街市鬧處。
3.出自《子夜》被絲車的鬧聲震慣了耳朵的女工們雖然并沒聽得外邊天空的雷,卻是聽得她們自己中間的談話。
3.
爭吵;吵鬧。參見“鬧吵”。
1.出自《儒林外史》自然是石老鼠這老奴才把卜家的前頭娘子賈氏撮弄的來鬧了!
2.出自《小二黑結婚》小芹跟她娘鬧起來,把吳先生送來的首飾綢緞扔下一地。
3.出自《血衣》立時,家家門窗響,戶戶鍋碗碎,雞飛狗跳,鬧翻了天……
4.出自《武威漢簡·日忌木簡丙》酉毋召客,不鬧若傷。
4.
擾亂。
1.出自《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2.出自《水滸傳》你前番一次大醉,鬧了僧堂,便是誤犯。
3.出自《我的童年》這件事真把鄉里鬧得天翻地覆了。
5.
簇聚;攢聚。參閱王锳《詩詞曲語詞例釋·鬧》。
1.出自《南鄉子·詠棣棠菊》詞亂蕊壓枝繁,堆積金錢鬧作團。
2.出自《臨江仙·和王元渤韻》詞最愛杯中浮蟻鬧,鵝兒破殼嬌黃。
6.
繁盛;旺盛。
1.出自《題巴州光福寺楠木》詩高枝鬧葉鳥不度,半掩白云朝與暮。
2.出自《玉樓春·春景》詞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3.出自《中國姑娘》太陽宮體育館門前的一蓬蓬的迎春花,開得正鬧。
7.
發生。多用于指不好的事情。
1.出自《武王伐紂平話》比干打酒池肉林、炮烙蠆盆邊過,忽有旋風鬧起,睹是枉死生靈。
2.出自《老殘游記》大姐姐因外甥子不舒服,鬧了兩個多月了,所以不曾來得。
3.出自《三家巷》光緒年間鬧了一場很大很大的水災,餓死了很多很多的人。
8.
發泄;排泄。
1.出自《紅樓夢》你又吃多了酒,臉上滾熱。你還只是揉搓,一會兒鬧上酒來。
2.出自《死水微瀾》老爺在鬧了大便之后,待春蘭把太太的床鋪理好,便燒鴉片煙。
9.
猶搞,干。
1.出自《紅樓夢》賭錢喝酒,鬧小旦,還接了外頭的媳婦兒到宅里來,這不是爺嗎?
2.出自《三俠五義》欠我的四百多錢,總要還我的,不用鬧這個軟局子。
3.出自《寒夜》事情是我鬧出來的,難怪她生氣。
4.出自《奔》那天廠里鬧罷工,我摔了一交。
10.
雜,不純。參見“鬧銀”。
1.出自《金瓶梅詞話》他一個錢兒不拿出來,止與了這根簪兒,還是鬧銀的。
2.出自《金瓶梅詞話注釋》此所謂“鬧銀”,自亦是當時流行的語言,當系指銀子的成色不足,混有錫鉛在內的銀器。
11.
用毒藥毒。
1.出自《人民文學》你是不敢吃,怕我在包谷粑里放了鬧藥,要鬧死你。
12.
指有毒的。參見“鬧香”。
1.出自《紅樓夢》把他家中一抄,抄出好些泥塑的煞神,幾匣子鬧香。
1.掩埋尸體。
2.藏在泥土或其他細碎物體之中。
3.隱藏。
1.見"埋輪"。
1.謂孝子郭巨埋兒得金事。
1.謂隱伏起來待機行動。多用于軍事方面。
2.指埋伏者。
3.藏匿。
4.謂安排伏筆。
1.掩蔽;覆蓋。
1.植根于土。比喻作戰時堅守不退。
2.比喻世代定居。
3.謂埋下隱括全文主旨的伏筆。
1.明人對洪武末寧波知府王琿的稱號。
1.埋葬尸骨。
1.指埋藏以巫術詛咒害人用的木偶等物。
1.猶韜光。收斂光芒,比喻隱藏才能。
1.埋葬英魂。
1.《晉書.張華傳》載,張華時見有紫氣映射于斗牛二宿之間,邀雷煥共議,以為系寶劍之光上沖所致,當在豫章豐城,因命雷為豐城令訪察其物。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馀,果得龍泉﹑太阿二寶劍◇以"埋劍"喻被埋沒或不得彰顯。
1.入殮埋葬。
1.方言。為保守軍事機密,隊伍過后,除掉痕跡,稱為"埋溜子"。
1.埋車輪于地,以示堅守。
2.東漢順帝時,大將軍梁冀專權,朝政腐敗『安元年(公元142年)選派張綱等八人巡視全國,糾察吏治,馀人皆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貍!"遂上書彈劾梁冀,揭露其罪惡,京都為之震動。事見《后漢書.張綱傳》◇以"埋輪"為不畏權貴,直言正諫之典。
3.比喻月落。輪,喻月。
4.比喻停留。
1.指東漢張綱埋輪洛陽都亭彈劾梁冀和李膺破柱搜捕張讓之弟張朔事。事見《后漢書》張綱﹑李膺本傳◇以"埋輪破柱"比喻剛正不阿,不畏權貴。
①掩藏;埋藏埋沒殘碑草自春。②使不為人知埋沒人才。
1.猶埋沒。
1.姓名埋沒,不為人知。
2.隱藏姓名,不讓人知。
1.墓銘。古代墓志銘埋于地下,故名。
1.猶遲暮。喻年歲大。
1.埋藏。
1.方言。謂年老。
1.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孫叔敖為嬰兒之時,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后以"埋蛇"為善行仁愛之典。
1.猶銷聲匿跡。
1.埋頭。
1.宋時宮中的一種驅除鬼怪的活動。
1.方言。齷齪,骯臟。
1.抱怨天,埋怨地。形容抱怨之甚。
1.形容專心致志。
2.不出名;無官職。
1.形容矯飾者暗中窺察外界的反應。
1.謂埋葬美女。
1.掩埋,埋葬。
1.埋葬,埋藏。
2.謂湮沒。
1.掩埋;掩蓋。
1.猶埋藏。
1.謂排除憂愁。
1.埋葬有才華的人。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庾文康亡,何揚州臨葬云'埋玉樹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2.埋葬女子。清洪升《長生殿》有《埋玉》一出,寫楊貴妃之死。
3.祭神的一種儀式。
1.埋怨。
抱怨;責備別光埋怨別人。
1.埋藏,埋沒。
掩埋死人。引申為消滅把鬼子埋葬在青紗帳。
1.猶韜光。喻匿跡不使顯露。
1.舊時治河法之一,用木﹑石﹑杙﹑絙等填塞決口﹑加固堤岸。
1.古代訂盟時的一種儀式。宰牲取血,涂血于誓約上,穿坎與之俱埋。
1.小蒜的根。
1.昏暗貌。
1.埋藏﹔掩藏。
1.陰沉。
1.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