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鬥”。
賞月的露天平臺步月臺賞月。也泛指站臺火車站月臺上。
1.接送乘客時進入火車站站臺的票證。又叫站臺票。
1.帝王祭月之壇﹐又稱夕月壇。北周始建﹐定秋分皇帝祭月于京城西門外﹐唐以后歷代因之。今月壇在北京市阜城門外月壇公園。建于明嘉靖九年。
1.唐李林甫堂名。因形如偃月﹐故名。李常于此設計構陷大臣。
1.見"月天子"。
2.指月亮或月光。
1.省稱"月天"。
2.月宮的天子。佛經謂為大勢至菩薩的化身。
1.月初。
2.猶月份。
1.宋太宗以戍邊軍士勞苦﹐每月額外補給的銀兩。
1.指月中的白兔。亦借指月亮。
2.《藝文類聚》卷一引晉傅咸《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后因稱白兔為月兔﹐亦泛指兔。
3.茶名。宋蘇軾有《月兔茶》詩。王文誥輯注引清查慎行曰"《黃山谷集》有都濡月兔茶。按﹐涪州有廢都濡縣﹐月兔茶此地所產。"
1.團茶的一種。
2.墨名。
1.對月的尊稱。
1.望月﹐滿月。月滿之時﹐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舊歷每月十五日。
1.謂月有暈。
1.謂月有暈。
1.月末。
1.方言。指嬰兒初生后的一個月。又稱月窠。
1.月至午夜。即半夜。
1.月末﹐月尾。
2.月夜。
3.特指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1.借指良辰美景。
1.見"月夕花朝"。
1.即月利。
1.亦作"月硤"。
2.明月峽的省稱。在四川釋縣境。峽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圓孔﹐形若滿月﹐故名。
1.見"月峽"。
1.月光之下。
2.指月下老人。
1.菊花的品種之一。花青白﹐如月下觀之﹐故名。
1.唐白居易《老病》詩"晝聽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本指美好的憩游環境◇多指易觸發男女情思的環境。
1.見"月下老人"。
1.見"月下老人"。
簡稱月老”。中國民間傳說中掌管人間婚姻的神。藏有紅繩一根,暗中系在有緣男女的腳上,被系的人即使遠隔千里也能相會并結為夫婦,即所謂千里姻緣一線牽◇世將月老”作為媒人的代稱。
1.姻緣簿。
1.指弦月﹐半邊月。
月球盈虧圓缺變化呈現出的各種形態。月球本身不發光,又環繞地球運行,形成太陽、月球、地球相對位置的不斷變化,地球上觀測者所看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隨之變化,便產生不同的月相新月(朔)、蛾眉月、上弦、凸月、滿月(望)、殘月、下弦、蛾眉月。更替周期為2953天,等于朔望月平均長度。
1.月祀。
1.指舊歷只有二十九天的月份。
2.指公歷只有三十天的月份。公歷每年四﹑六﹑九﹑十一這四個月為小月﹐均三十天;二月平年二十八天﹐閏年二十九天。參見"月大"。
1.古代每月財政的查核。
2.指按月的政績考查。
1.見"月脅"。
1.賞月的臺榭。
1.按月發給的薪水。
1.月經。按月而至﹐如潮有信﹐故稱。
1.見"月陽"。
1.元﹑明﹑清吏部銓選官員的制度。元制﹐從七品以下官歸吏部注擬﹐流外人員一月一次銓注。明清月選法﹐分雙月大選﹐單月急選﹐統稱月選。所選出之官稱月官。參閱《元史.選舉志三》﹑《明史.選舉志三》﹑《清會典.吏部五.文選清吏司二》。
1.亦作"月芽"。
2.新月。指農歷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3.比喻形狀似新月的物體。
1.見"月牙"。
1.見"月硯"。
1.亦作"月研"。
2.硯名。
1.舊歷以十天干紀月的別名。天屬陽﹐故名。亦稱"月雄"。
1.每月收支的總帳。
1.月光照耀。
2.七曜日的第二日﹐即星期一。
1.有月光的夜晩。
1.薯蕷的別名。其塊莖可食用﹐又可入藥﹐故稱薯藥﹐又稱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