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陰沉。
1.山路。
1.指嶺南。
1.亦作"?外"。
2.即嶺外,指五嶺以南的地區。
1.同"喬岳"。
2.高大的山。特指泰山。
1.計較。
1.古代以金為飾的一種復底鞋。諸侯所穿。《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會同有繹。"孔穎達疏﹕"此云金舄者即禮之赤舄也。故箋云﹕金舄黃朱色﹐加金為飾﹐故謂之金舄。"朱熹集傳﹕"赤芾﹐諸侯之服。金舄﹐赤舄而加金飾﹐亦諸侯之服也。"一說﹐黃朱色之復底鞋。馬瑞辰通釋﹕"《屨人》注云﹕'舄有三等﹐赤舄為上。'金舄即赤舄﹐此詩既言'赤芾'﹐若再言'赤舄'則不辭﹐故以'金'易之。《周易干鑿度》曰﹕'天子之朝朱芾﹐諸侯之朝赤芾。'《斯干》詩'朱芾斯皇'﹐箋﹕'芾者﹐天子純朱﹐諸侯黃朱。'黃朱即赤芾也。是知箋以金為黃朱色者﹐亦謂金舄即赤舄耳……孔疏乃以金舄謂加金為飾﹐失之。"
1.金色蝦蟆或金背蝦蟆。舊以為它的出現是一種休咎之征。
1.見"金環"。
1.金色的霞光﹔彩霞。
2.額黃。
1.指佛。
1.金黃鮮艷。
1.金屬的馬勒口。亦借指馬。
1.見"金懸"。
1.見"金線"。
1.在山東省濟南市西門外趵突泉公園內。泉水清澈﹐在日光輝映下有如金線浮現﹐故名。
1.五行之說﹐謂水勝火。
2.比喻完美的形式。
3.指貼金的佛菩薩等像。
1.同"金相玉質"。
1.同"金相玉質"。
1.同"金相玉質"。
1.形容人或物外表和內質俱美。
1.金制的箱。用以珍藏寶物。
2.猶金相。
1.喻榮華的生活。
1.亦作"金像"。
2.金身佛像。
1.見"金象"。
1.亦作"金r"。
2.銅鐵制的箭。
1.硯滴名。
1.金屬的箭頭。
1.香的馀燼。
1.黃金的粉末﹑碎末。
2.佛教謂佛經中的片言只語﹐佛法中的一知半解。
3.見"金屑酒"。
4.黃色的花粉。
1.古代帝王賜死之酒。
1.倒薤書的美稱。喻文字之優美。
2.精美的薤菜。
1.草名。又名鳳尾草﹑七星草。
1.金蛇的別名。
1.硯石之一種。
2.中醫學藥石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四.金星石》。
1.硯名。
1.見"金星祅石"。
1.祅石的一種。
1.見"金盞"。
1.指古代五行學說中的"金"這一行。
2.指晉朝。古代哲學家在五行學說中用五行相勝來比附王朝的興替。認為每一個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一德(性質)﹐循環往復﹐終而復始。因晉王朝以金德王﹐乃以之代指。
3.指秋。
1.果實名。杏的一種。
1.銅山。
1.金絲刺繡。
1.對村落的美稱。
1.指秋天長成之犬。
1.銀兩與絹。
1.裝飾華貴的車輿。
1.亦作"金縣"。
2.金鼓之樂。
1.猶金玉。比喻牢固長久。
1.古制犯人用以贖罪之罰金。
1.舉鼎具。貫穿鼎上兩耳的橫桿。金屬制﹐用以提鼎。
2.比喻三公之類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