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訂盟時的一種儀式。宰牲取血,涂血于誓約上,穿坎與之俱埋。
1.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之始。
2.三伏。
1.漢少府屬官,考工室﹑右工室和東園匠。
1.漢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舊拓亦僅殘存三﹑四百字。隸書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額中央題"三公之碑"四字,左右為"封龍君"﹑"靈山君"六字。
1.指春秋晉獻公之三子申生﹑重耳﹑夷吾。
1.古代諸侯夫人之宮。
2.指后妃之宮。
3.謂天子﹑太后﹑皇后。
4.謂明堂﹑辟雍﹑靈臺。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謂雙目為絳宮﹑兩耳為玉堂宮,鼻口為明堂宮∠稱"三宮"。 7.道教指西玄山清靈宮﹑葛衍山紫陽宮﹑郁絕根山極真宮。
1.泛指帝王妃嬪。
1.對三國魏何晏﹑鄧飏﹑丁謐三人的蔑稱。
1.佛教語。即三毒。
1.指區分書體價值的三種等級。
1.傳說中的管蠶女神。
2.指尼姑﹑道姑﹑卦姑。詳"三姑六婆"。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掮客)、媒婆、師婆(巫婆)、虔婆(老鴇)、藥婆、穩婆(接生婆)。舊時多以三姑六婆”泛指出身卑微、無正當職業、慣于串門走戶、搬弄是非的女人。
1.指少師﹑少傅﹑少保。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稱。所指時限各別。
2.泛指古代。
3.指書體演變過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1.渭三度擊鼓。
2.三更。
1.晉劉宏與兄粹弟潢三人表字皆有"嘏"字,合稱"三嘏"。
1.指漢末劉備三次往隆中訪聘諸葛亮。
2.泛指一再顧訪或誠意邀請。
1.《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上后主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以"三顧草蘆"比喻對賢才的誠心邀請。亦作"三顧茅蘆"。
1.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約在今之山西東南部。《后漢書.馮衍傳上》"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強敵?"李賢注"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2)陽平關(今陜西沔縣西)﹑江關(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今四川舊昭化西北)。《文選.干寶》"三關電掃,劉禪入臣。"李善注"蜀有陽平﹑江關﹑白水關。"(3)平靖關﹑武勝關﹑黃峴關。在今河南信陽南。《南齊書.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義陽郡。有三關之隘。"
2.(4)溢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在今河北雄縣﹑霸縣一帶。《新五代史.周世宗紀》"﹝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關,以為霸州。癸卯,取瓦橋關,以為雄州"宋徐無黨注"世宗下三關,瓦橋﹑益津以建州及見,淤口關止置寨,故舊史﹑實録皆闕不書。"(5)明代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在今河北曲陽之北。《明史.翟鵬傳》"增游兵三支,分駐雁門﹑寧武﹑偏頭……又于宣﹑大三關間,各設勁兵。"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三關者,雁武﹑寧武﹑偏頭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馮桂芬《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曲陽在居庸﹑紫荊﹑倒馬內三關之南,距倒馬百二十里。"
3.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說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黃庭內景經.三關》"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梁丘子注"據下文,口﹑手﹑足為三關。又元陽子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
4.特指下丹田。
5.中醫學名詞。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又稱三指關。即風關﹑氣關﹑命關。
1.佛教臨濟宗施教,常常提出三個含有玄機的問題以啟發門人,使其觸而悟,稱為三關語。例如黃龍山慧南禪師即常以三語問僧人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世稱"黃龍三關"。見《五燈會元.石霜遠禪師法嗣.黃龍慧南禪師》。
1.佛教語。天臺宗的基本教義之一。謂從事物緣起中觀悟空﹑假﹑中三諦。
1.古代三種官的合稱。指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2.古代三種官的合稱。軍隊中執掌鼓﹑金﹑旗以發布軍令的三種官。
3.古代三種官的合稱。管理農﹑商﹑工的田師﹑市師﹑器師。
4.古代三種官的合稱『代管理鑄錢的均輸﹑鐘官﹑辨銅令三官。為水衡都尉之屬官。
5.古代三種官的合稱。三國時魏國稱廷尉屬官正﹑監﹑平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稱。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體三種器官。指耳﹑目﹑心。 8.人體三種器官。指口﹑目﹑耳。
1.漢代上林苑三官所鑄的錢幣。
1.道教徒祈禱三官神的文書。
1.道教供天﹑地﹑水三官神的廟宇。
1.夏﹑商﹑周三代之冠。指夏之母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
1.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開欽賢﹑翹材﹑接士三館,收羅人材。《西京雜記》卷四"平津侯(公孫弘)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合,營客館,以招天下士。其一曰欽賢館,以待大賢;次曰翹材賢,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館,以待國士。"
2.唐有弘文(亦稱昭文)﹑集賢﹑史館三館,負責藏書﹑校書﹑修史等事項。宋因之,三館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設廣文﹑大學﹑律學三館,以為教育士子的機構。見《宋史.選舉志三》。
1.娶三姓女子。《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三歸,娶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漢書.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歸。"顏師古注"三歸,三姓之女。"宋蘇軾《東坡志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歸之病,而國有六嬖之禍,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按,關于"三歸"的解釋尚有數說(1)三處家庭。俞樾《群經平議.論語一》"所謂三歸者,即從管仲言,謂管仲自朝而歸,其家有三處也。"(2)地名。指管仲之采邑。《晏子春秋.內雜下二八》"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勞齊國,身老,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章炳麟《封建考》"管仲讓不忘上,而家有三歸反坫。案《春秋》書'城小谷',文不系齊,則管氏亦比關內侯也。"
2.(3)臺名『劉向《說苑.善說》"管仲故筑三歸之臺,以自傷于民。"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論語》"《說苑》'管仲筑三歸之臺,以自傷于民。'﹝朱熹﹞《集注》取之。"(4)指按常例繳納給公家的市租。清郭嵩燾《釋三歸》"此蓋《管子》九府輕重之法,當就《管子》書求之。《山至數》篇曰'則民之三有歸于上矣。'三歸之名,實本于此。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
3.亦作"三皈"。佛教語。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即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
1.亦作"三珪"。
2.三種玉圭,借指公﹑侯﹑伯◇亦指高官重臣。
1.見"三歸"。
1.見"三圭"。
1.亭名。唐大歷八年,湖州刺史顏真卿于浙江烏程杼山為處士陸羽所建。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名。
1.北齊韓鳳﹑高阿那肱﹑穆提婆三幸臣并據要津,號稱三貴。
1.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舊為最重禮儀。
1.古代虢國有東虢﹑西虢﹑北虢之分,先后為鄭﹑秦﹑晉所滅。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亦泛稱"三虢"。
1.三次路過。
2.三種過失。
3.書法之三折勢。
1.謂捺筆有三次波折。
1.在北京城內西北。遼始引玉泉山水,匯為池沼;金稱西華潭,元稱太液池。池上跨長橋,橋北為北海,橋南為中和南海,合稱"三海"。參閱明陶宗儀《輟耕錄.萬歲山》﹑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1.晉周處少年時桅鄉里,時人把他同南山虎﹑長橋蛟并稱為"三害"。
1.漢時朝鮮南部有馬韓﹑辰韓﹑弁辰(三國時亦稱弁韓),合稱三韓。《后漢書.東夷傳.三韓》"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后以指朝鮮。
1.即繭紙,也稱高麗紙。
1.指宋歐陽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詩送杜默師雄》,謂歐陽修為文豪,石延年為詩豪,杜默為歌豪。詩云"曼卿豪于詩,社壇高數層。永叔豪于辭,舉世絶儔朋。師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稱。"
1.三種愛好。
1.謂時好時病。形容體弱。
1.三次號哭。
2.第三次鳴叫。
1.謂陰氣﹑陽氣﹑天氣相合。
2.三次交合。
3.三度交鋒;三個回合。
4.謂三者合而為一。
5.陰陽家相傳以十二支配五行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謂之"三合",據以選擇吉日良時。 6.指三個字母相拼合。
1.用三層薄木膠合而成的板材。是最常見的一種膠合板。
1.天地會的別名。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相傳以洪武(明太祖年號)的洪字為其代稱,對內稱"洪門",會員互稱"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點水偏旁,故又稱"三點會"◇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會合之義,因改稱"三合會"。
1.南朝梁何遜﹑何思澄﹑何子朗的合稱。
1.三次調弦演奏。
2.指三種祭品。
3.元明俗語,喂牲口謂之撒和,三和謂喂料三次。
1.九鼎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