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表示判斷,相當于“是、就是、實在是”。
2.
代詞
文言代詞,你,你的。
3.
副詞
文言副詞,才,就。
4.
副詞
卻;可;竟然。
5.
副詞
僅僅;只。
6.
名詞
(Nǎi)姓。
1.
亦作“廼”。
2.
代詞。其,他的。
1.出自《后漢書·宋漢傳》太中大夫宋漢清修雪白,正直無邪……予錄乃勛,引登九列。
2.出自《紅樓夢》令其讀書,較之乃兄,竟高十倍。
3.出自《鍛煉》便是深知乃兄為人的仲平也覺得這樣的“好整以暇”未免過了點分。
3.
代詞。如此;這樣。
1.出自《莊子·大宗師》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2.出自《世說新語·賞譽》謝車騎問謝公:“真長性至峭,何足乃重?”
4.
副詞。就是;原來是;才是。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3.出自《〈中國女報〉發刊辭》危險而不知危險,是乃真危險。
5.
副詞。卻。
1.出自《書·康誥》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
2.出自《詩·鄭風·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3.出自《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出自《香祖筆記》吾鄉三十年前冬至節祀先賀歲,與除夕、元旦同,近乃不行,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5.出自《窮愁》后至者乃弗及遁。
6.
代詞。你;你的。
1.出自《書·舜典》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
2.出自《左傳·僖公十二年》往踐乃職,無逆朕命。
7.
副詞。竟然;居然。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2.出自《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出自《驪仙記》安祿山夷狄賤物,受恩主上,蒙愛貴妃,乃敢悖慢如此!
4.出自《歸田瑣記·鼇拜》以勢燄熏灼之權奸,乃執於十數小兒之手。
8.
副詞。尚且。
1.出自《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2.出自《新序·雜事五》夫政不平也,乃斬伐四國,而說二人乎?
9.
副詞。豈;難道。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或主彊直,難乃不生?
2.出自《公孫龍子·跡府》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
10.
副詞。僅僅;只。
1.出自《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11.
副詞。才。
1.出自《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2.出自《戰國策·齊策四》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3.出自《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4.出自《池北偶談·談異六·超然瑯邪二臺》又臺下入海十余里,復有一碑,每海潮退時,乃可見。
12.
副詞。始;剛剛。
1.出自《大戴禮記·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
2.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
3.出自《新書·親疏危亂》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乃啟其口,匕首已陷於胷矣。
13.
連詞。表并列。而;又。
1.出自《莊子·養生主》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14.
連詞。表進層。而且。
1.出自《戰國策·韓策二》非獨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2.出自《春秋繁露·玉杯》非直不予,乃少惡之。
15.
連詞。表選擇。還是。
1.出自《漢書·文帝紀》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
16.
連詞。表承接。于是。
1.出自《書·堯典》乃命羲和。
2.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守丞死,乃入據陳。
3.出自《柳南隨筆》未幾而廟門啟,乃燃香燭入拜。
17.
連詞。表轉折。然而,可是。
1.出自《三國演義》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
2.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時夫仆俱阻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
3.出自《二十二史札記·史記漢書二》使在后世,豈不以妄誕得罪,乃帝反偉之。
18.
連詞。表假設。若;如果。
1.出自《書·盤庚中》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
2.出自《荀子·成相》思乃精,志之榮。
3.出自《潛夫論·明忠》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之,則舉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
4.出自《明夷待訪錄·原法》乃必欲周旋於此膠彼膝之中以博憲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說也。
19.
助詞。無義。
1.出自《書·大禹謨》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2.出自《禮記·雜記下》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
3.出自《化城寺大鐘銘》遂與六曹豪吏,姑熟賢者,乃緇乃黃,鳧趨梵庭,請揚宰君之鴻美。
20.
通“仍”。
1.出自《國語·吳語》邊遽乃至。
2.出自《史記·匈奴列傳》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余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
1.見"挪挱"。
北歐國家。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臨北海,挪威和巴倫支海。面積387萬平方千米。人口4348萬(1994年)。首都奧斯陸。高原、山地、冰川廣布。岸曲折,多峽灣。國土三分之一在北極圈內。沿海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內地山區寒冷。工業發達。歐洲重要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世界著名的航海國和漁業國。
北冰洋的邊緣海。面積138萬平方千米。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冬季一般不封凍,是北冰洋中唯一能全年通航的海。為世界著名的漁場。
1.遷移;換地方。
1.把專款移作他用。
2.移動;轉移。
1.驅逐疫鬼,祓除災邪。
1.謂驅逐疫鬼儀式中敲擊的鼓聲。
1.大儺之禮。古代在臘月舉行的驅除疫鬼的儀式。
1.謂用驅儺禳祭的方式以驅除疫鬼。
1.驅除疫鬼的神。
1.驅儺儀式中驅逐疫鬼的呼號之聲。
1.古代舉行大儺儀式時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為中國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頭戴面具,手執戈盾斧劍等兵器,作驅趕撲打鬼怪之狀。參閱《后漢書.禮儀志中》﹑《新唐書.禮樂志六》。
1.指驅逐疫鬼儀式中所唱的歌。
1.蒙古語音譯詞。通譯作淖爾〓泊。多用于地名。
1.亦作"諾皋"。
2.道教語。太陰神名。
3.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有篇名《諾皋》﹑《支諾皋》﹐專記怪力亂神之事◇借指神怪小說。
1.《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后以"諾金"指信實的允諾。
1.水蟲名。《太平廣記》卷四七八引唐房千里《投荒雜錄.諾龍》﹕"南海郡……有水蟲名諾龍﹐狀如蜥蜴﹐微有龍狀。雄者既死﹐雌者即至﹐雌者死亦然。俗傳以雌雄俱置竹中﹐以節間之﹐少頃﹐竹節自通。"后因以指稱愛情的信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1943年5月,英、美首腦華盛頓會議決定,于次年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盟軍登陸部隊在海空軍的掩護下,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底登陸,為第二戰場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
1.連聲應諾。表示順從﹐不加違逆。
1.謂作官。諾﹐畫諾。
1.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部分地區彝族的自稱。
1.藤之一種﹐汁可飲用。
1.應諾。
1.許諾﹔應允。
許諾別人的話遵守諾言。
1.蒙古語音譯詞。猶君﹐領主。
1.嘆詞。猶今言罷了。
2.承諾與否。
1.不履行諾言而被責。
1.應諾聲。有順從敬慎意。
1.握沙。因捏合不住,故用以喻合不到一塊。
1.挑戰。
1.執筆。
1.握筆;執筆為文。
2.謂吹奏管樂器。
1.猶執筆。
1.輕盈柔美貌。
1.謂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勵求進。
1.猶執筆。
1.挑戰。
2.交戰。
1.木名。可為藥材。
1.指才能薄弱。
1.送殯。
1.賣爵級又賣子。《漢書.食貨志上》﹕"歲惡不入﹐請賣爵子。"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賣爵級又賣子也。"王先謙補注﹕"《賈子》作'請賣爵鬻子'。"一說為請爵和賣子。《資治通鑒.漢文帝前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余謂請賣爵子﹐猶言請爵﹑賣子也。入粟得以拜爵﹐故曰請爵。富者有粟以僥上之急﹐至于請爵;貧者無以自活﹐至于賣子。"
1.醫生為病者診脈的敬辭。
1.請求結盟好。
1.請求歸順。面﹐面縛。
①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呂)蒙疾,(孫)權自臨視,命道士于星辰之下為之請命|為民請命。②請示幾筵既設,擯者出請命。③請求任命官職遣使請命于梁,拜防御使。
1.《后漢書.隗囂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后以"請泥"為請求守關的典實。
1.謂請人往迎。
1.請和﹐求和。
1.古婚禮六禮之一。男家行聘之后﹐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形式上似由男家請示女家﹐故稱"請期"。
2.約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