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畆”。亦作“畒”。亦作“畞”。亦作“畮”。
2.
田壟,田中高處。
1.出自《詩·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2.出自《國語·周語下》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
3.出自《農政全書》畎欲深以端,畝欲沃以平。
3.
泛指農田,田地。
1.出自《詩·豳風·七月》同我婦子,馌彼南畝。
2.出自《文選·鐘會〈檄蜀文〉》百姓士民,安堵樂業,農不易畝,市不回肆。
3.出自《寺中柿樹一蒂四顆詠應制》珍木生奇畝,低枝拂梵宮。
4.出自《聊齋志異·李八缸》春貸秋償,田所出,登場輒盡。乃割畝為活,業益消減。
4.
通“母”。本源。
1.出自《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頤部》畝,假借為母。
5.
我國地積單位,市畝的通稱。周制,六尺為步(或曰六尺四寸、八尺),百步為畝。秦時以五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漢因秦制。唐以廣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為畝。清以五方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今一畝等于六十平方丈,合6.6667公畝。
1.出自《詩·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2.出自《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志銘》丁壯興勵,歲增田數十萬畝。
3.出自《茶余客話》凡民地勘丈,概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4.出自《耕耘記》我們算了算,只要用好,就是天不下一滴雨,這兩庫水也能把這八萬畝水稻灌三遍。
1.典范的操守。
1.古代戶口編制中基層一級組織的領導人。
1.謂驅車塵不出軌轍。
2.車輪滾過揚起的塵土。
1.遵循承奉。
1.經調查統計得出的標準數據。
1.謂效法實行。
①用條形的鋼材鋪成的供火車、電車等行駛的路線。②天體在宇宙間運行的路線。也叫軌跡。③物體運動的路線,多指有一定規則的,如原子內電子的運動和人造衛星的運行都有一定的軌道。④行動應遵循的規則、程序或范圍生產已經走上~。
1.法度和等級。
1.遵循法度。
2.猶亂法。軌,通"宄"。
行動所遵循的標準。
1.佛寺中傳授佛法者的職位稱號。音譯為阿阇梨(?c?rya)。
1.古代國家發行的一種借券。
1.古占驗術之一。以圖畫占吉兇。
1.古時主掌會計事宜的官。
1.依循軌跡。
1.指楷模之士。
1.道理,法度。
1.謂按照當時法定標準行事。
1.鐵路軌道上兩股鋼軌頭部內側間的距離。有標準軌距﹑寬軌距和窄軌距。我國鐵路采用標準軌距。
1.軌則,法度。
1.古代測時的儀器。
1.道路。
1.法度規律。
1.內亂。軌,通"宄"。
1.合乎一定規范的言論。
1.法式楷模。
1.謂納入某種范圍。
1.禮儀容制。
1.效法。
2.規范,法式。
1.指法度體制。語出《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1.統計理財的方法。
1.謂使人行為不致越軌。
1.道路。
1.《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后以"軌文"指國家體制法度。
1.指古代戶口編制中的基層組織。以五人為伍,五家為軌。
1.軌范;準則。
2.指規范事物。
1.謂作事物的規范﹑世人的榜樣。
1.見"軌范"。
1.法度。
1.軌范的行為。
1.訓誡。
2.軌范法則。
1.法則,儀制。
1.規則;準則。
車輪行過留下來的痕跡。比喻已往曾有人走過的道路或做過的事情。
墊在鋼軌下面的結構物,通常用木頭或特制的鋼筋混凝土制成,用來固定鋼軌的位置,并將火車的壓力傳到道床和路基上。
1.法則制度。
2.謂以某種法則制約。
1.車輪輾過之痕跡。
2.喻法則,規范。
3.指舊軌故跡。
1.收藏;置放。
1.擱置器物的架子。
2.擱置。
1.置放架上。
2.藏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