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植物發(fā)芽。
2.
形容詞
稚嫩而惹人喜愛的。
3.
動詞
開始發(fā)生;產生。
4.
名詞
(Méng)姓。
5.
古同“氓”(méng)。
1.
亦作“萠”。亦作“蕄”。
2.
草木發(fā)芽。
1.出自《九思·傷時》風習習兮和暖,百草萌兮華榮。
2.出自《悅茂堂詩序》於是乎春而萌,夏而葉,秋而華。
3.
比喻事情剛剛顯露的發(fā)展趨勢或情況;開端。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上》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2.出自《搜神記》是時王莽為大司馬,害上之萌,自此始矣。
3.出自《慎思堂銘》凡民所安,必謀必行。其所不欲,必絕其萌。
4.
開始;產生。參見“萌生”。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序》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
2.出自《抱樸子·明本》曩古純樸,巧偽未萌。
3.出自《深慮論一》〔漢〕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
4.出自《黎明的河邊·血衣》但他又萌起了一個新的希望。
5.
鋤去。
1.出自《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
6.
通“氓”、“甿”。百姓;黎民。
1.出自《墨子·非攻中》〔夫差〕於是退不能賞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
2.出自《呂氏春秋·高義》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於賓萌,未敢求仕。
3.出自《漢書·劉向傳》不如是,則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勸勉。
4.出自《魏書·天象志四》哀毀骨立,杖而后起,雖殊俗之萌,矯然知感焉。
5.出自《讀〈呂氏春秋〉札記·高義》氓、萌古音同,故假萌為氓耳。
7.
植物的芽。參見“萌動”、“萌蘗”。
1.出自《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fā)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
2.出自《題耕織圖》詩是時可種桑,插地易抽萌。
1.慨嘆。
1.驚異;奇怪。
1.象聲詞。形容喘氣聲。
1.多極電子管中最靠近陰極的一個電極,具有細絲網或螺旋線的形狀,有控制板極電流的強度﹑改變電子管的性能等作用。
1.樹立柵木的孔洞。
1.即柵欄。
1.用鐵條或木條等做成的類似籬笆而較堅固的東西。
2.比喻障礙,隔閡。
1.軍事上防御用的柵欄與土垣。
1.柵欄的門。
1.用鐵條或木條圍成的墻。
1.安裝在柵欄上的鎖。
1.有柵欄圍護的水塘。
1.開柵鎖的鑰匙。
1.用竹子或蘆葦?shù)茸龀傻念愃苹h笆的東西,有的帶頂,多用來圈住家禽。
1.調皮搗蛋,挑撥是非。
1.猶鍍金。
1.一種爆炸武器。通常用鐵制成外殼,內裝炸藥。一般用飛機投擲,爆炸后起殺傷作用。
1.用糯米粉制成的糕餅。以小豆和糖等為餡,油炸后食用。
1.油炸供神用的食品。
1.比喻情緒激動或大發(fā)脾氣。
1.亂喊叫;吆喝。
1.比喻侵吞;硬扣下。
1.指爆炸后形成的土坑。
1.方言。震耳的響雷。
1.即炸彈。
1.用甑蒸食物。
1.指谷物幼苗破土而出。
1.方言。發(fā)脾氣;發(fā)怒。
1.指動物受驚各自離群逃散。
1.方言。即痄腮。患者腮腺腫大發(fā)炎。
1.鬧市上人們因受驚擾而四處亂跑。
1.即炸彈。
1.在油中炸熟的丸形食品。
1.鳥或蜂群受驚擾從巢里向四處亂飛。
2.比喻慌亂。
1.形容雷聲﹑鞭聲等響亮。
1.形容冷得刺牙。
1.馬﹑驢等牲畜突然見到生人或其他不熟悉的東西而驚恐﹑嘶鳴或狂奔。
受到外界能量作用時能發(fā)生爆炸的藥劑。按所用能量不同,分化學炸藥和原子核炸藥兩大類。按用途,分起爆藥、猛性炸藥、火藥和煙火藥四類。炸藥爆炸的三要素為快速性、放熱性和生成大量氣體。廣泛應用在生產建設和國防軍事上。
1.一種槍彈。彈頭射入人體后爆炸,破壞范圍較大。
1.創(chuàng)口不合。比喻不相合。
1.舊稱流行性腮腺炎。
1.蟬的一種。體大﹐色黑﹐有光澤﹐翅透明﹐鳴聲直而長。
1.即蚱蜢。
1.竹的一種。
又稱莖用芥菜”。雙子葉植物,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芥菜的一個變種。肉質莖肥大,嫩而脆。因大多經鹽腌、榨出菜汁后食用,故名。是中國特產蔬菜之一。
1.榨糖﹑榨油等器具的底座,是榨的主要部件。
1.榨取蔗糖的器具之一。
1.榨的部件之一。
①擠壓而取得榨取油脂|榨取糖汁。②比喻殘酷剝削、搜刮帝國主義榨取殖民地財富供養(yǎng)本土。
1.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