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零一首 其六十二
初三十一,中九下七。
更不囊藏,當陽拈出。
一氣轉洪鈞,八方開壽域。
初三十一,中九下七。
更不囊藏,當陽拈出。
一氣轉洪鈞,八方開壽域。
月初是三十一(這里可能是一種計數或特定指代),月中是九,月末是七。不再隱藏,直接當面拿出來。一股氣勢運轉天地,使四面八方都開啟了長壽的境域。
偈頌:佛教徒唱的詞句。
囊藏:隱藏。
當陽:當面,直接。
洪鈞:指天,也指大自然。
壽域:指人人得盡天年的太平盛世
此詩為佛教偈頌,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在佛教修行和弘法過程中,禪師們常以偈頌表達禪理和心境。這首偈頌可能是禪師在向弟子或信眾說法時,為傳達某種禪意和對世界的感悟而創作。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傳達一種豁達、積極的態度和對美好境界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直白,意境開闊。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信眾理解禪理,具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學價值。
識得衣中寶,無明醉自惺。
百骸俱潰散,一物鎮長靈。
知境渾非體,尋珠不定形。
悟即三身佛,迷疑萬卷經。
在心心豈測,居耳耳難聽。
罔像先天地,淵玄出杳冥。
本剛非鍛煉,元凈莫澄停。
盤泊逾朝日,玲瓏暎曉星。
瑞光流不滅,真澄濁還清。
鑒照崆峒寂,牢籠法界明。
剉凡功不滅,超圣果非盈。
龍女心親獻,虵王口自傾。
護鵝人卻活,黃雀義猶輕。
解語非關舌,能言不是聲。
絕邊彌瀚漫,三際等空平。
演教非為教,聞名不認名。
兩邊俱不立,中道不須行。
見月休看指,歸家罷問程。
識心豈測佛,何佛更堪成。
塵六門前喚,無情呼不入。二彼總空空,自然唇不濕。
從此絕因緣,葛五隨緣出。惟有空寂舍,圓八同金七。
古貌滿堂塵暗色,
新華落地鳥繁聲。
經行觀禮自心感,
一雨僧人不顯名。
寥落山榴深映葉,
紅霞淺帶碧霄云。
曲塵枝下年年見,
別似衣裳不似裙。
將尋[煉](練)(從《緯略》卷十改,《剡溪》卷六作“煉”)藥井,更逐賣樵風。(允初。《剡溪》誤作“凡初”)
刻石秦(《剡溪》作“泰”)山上,探書禹穴中。(呂渭)
溪邊尋五老,橋上覓雙童。(嚴維)
梅市西陵近,蘭亭上道通。(謝良弼)
雷門驚鶴去,射的驗年豐。(賈肅)
古寺思王令,孤潭憶謝公。(鄭槩)
帆開巖上石,劍出浦間銅。(庾骙)
興里還尋戴,東山更向東。(裴晃。《歷代詩話》本《韻語陽秋》卷五引作“裴勉”,《類編》本作“裴冕”,均誤。影宋本《韻語陽秋》及《剡錄》均作“裴晃”,不誤。)
水洗塵埃道味甞,
甘于于名利相相忘。
心懷天洞丹霞客,
各誦三清紫府章。
早里采蓮歌達旦,
一輪明月桂飄香。
日高公子還相覓,
見得山中好酒漿。
小滿氣全時,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
杏麥修鐮釤,錋苽{下為爪}豎棘籬。
向來看苦菜,獨秀也何為?
參禪學道幾般樣,要在當人能擇上。莫只忘形與死心,此個難醫病最深。直須坐究探淵源,此道古今天下傳。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閑。
直須提起吹毛利,要剖西來第一義。瞠卻眼兮剔起眉,反復看渠渠是誰。還如捉賊須見贓,不怕賊理深處藏。有智捉獲剎那頃,無智經年不見影。
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萬歲只如此。若將此等當禪宗,拈花微笑喪家風。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鐵眼銅睛漢,把手心頭能自判。
直須著到悟為期,哮吼一聲獅子兒。君不見磨磚作鏡喻有由,車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見巖前湛水萬丈清,沈沈寂寂杳無聲。一朝魚龍來攪動,波翻浪涌真堪重。
譬如靜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教了辦。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作工夫。抖擻精神著意看,無形無影悟不難。
此是十分真用意,勇猛丈夫卻須記。切莫聽道不須參,古圣孜孜為指南。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得也未。要識坐禪不動尊,風行草偃悉皆論。
而今四海清如鏡,頭頭物物皆吾聽。長短方圓只自知,從來絲發不曾移。若問坐禪成底事,日出東方夜落西。(《緇門警訓》卷二)
太平時節無人看,
雪刃閑封滿匣塵。
識若不受塵,心亦不顛狂。
妙智作心師,名為破有王。
須臾證六度,動用五種香。
此即真極樂,亦是真西方。
釋迦無量壽,同居此道場。
夙志慕遐嶠,
偶時叨撫封。
幸茲秋成候,
得與心期從。
宛在洲渚外,
稍躋林嶺重。
紫垣感嘉惠,
丹壑暢幽蹤。
之子綽有裕,
結廬枕前峰。
亭臺互虧蔽,
物象分輕濃。
玉傘踐危石,
苔枝棲古松。
登攀逐群彥,
息偃慙衰容。
閶闔如可接,
靈仙疑暫逢。
海帆去的的,
霜雁來噰噰。
赫奕護軍重,
導迎裨將恭。
回舟遲新月,
鼙鼓迎疏鐘。
(見《會稽掇英總集》卷四)。
慚愧一雙耳,
常思解脫聲。
若論俗語話,
實是不能聽。
聞財耳不納,
聞色心不生。
不受有無語,
何慮不惺惺。
支公身欲老,
常在沃洲多。
惠力堪傳教,
禪功久伏魔。
山云隨坐夏,
幽草伴頭陀。
借問回心后,
賢愚去幾何?
無有報龐大,空空無處坐。
家內空空空,空空無有貨。
日在空里行,日沒空里臥。
空坐空吟詩,詩空空相和。
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
世人不別寶,空即是實貨。
若嫌無有空,自是諸佛定。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