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手腳或棍棒等橫著用力,使東西移動。
2.
動詞
分出一部分發給;調(diào)配。
3.
動詞
掉轉。
4.
量詞
(–兒)量詞,用于成批的、分組的人或事物。
5.
見“撥冗”。推開雜事,抽出時間。
6.
動詞
指撥打電話。
7.
動詞
治;治理。
1.
治理;整頓。
1.出自《詩·商頌·長發》玄王桓撥。
2.出自《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3.出自《世說新語·識鑒》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
4.出自《清史稿·職官志一》中葉以后,撥劇整亂,功多成於漢人。
2.
分開;撥開。
1.出自《禮記·曲禮上》將即席,容毋怍;兩手摳衣,去齊尺;衣毋撥,足毋蹶。
2.出自《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詩遺愛寺鐘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
3.出自《憶延安》詩撥云霧,見青天。
3.
挑動;逗引。
1.出自《長安書懷》詩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
2.出自《金瓶梅詞話》那婦人時常把些言語來撥他。
4.
爭取;取得。
1.出自《石榴花·怨別》套曲咱各辦著個堅心,要撥個終緣之計。
2.出自《西廂記》撥得個意轉心回,夜去明來。
5.
掉轉。
1.出自《楊家將》趙彥不能抵當,撥馬走回本陣。
2.出自《故事新編·出關》撥轉牛頭,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6.
碰撞;摩擦。
1.出自《走馬川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2.出自《朝野僉載》衢州龍游縣令李凝道性褊急……乘驢于街中,有騎馬人靴鼻撥其膝,遂怒,大罵,將毆之。
7.
撥弄。
1.出自《新兒女英雄續傳》慌忙用鋼筆來撥,螞蚱兒又飛去了。
2.出自《在高爐上》一個一直沒講話的架工站起來,打開爐門,把火撥大一點。
8.
指點。
1.出自《鏡花緣》將來小弟即到貴邦奉陪王兄住幾時,就近指撥貴庖,不過一年半載,再無不妙。
9.
潑;灑潑。
1.出自《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摩滅楚軍,狀□熱湯撥雪。
2.出自《鳳棲梧》詞疊秀危橫,黛撥山千朵。
10.
彈奏弦樂器的一種手法。
1.出自《王家五弦》詩撚撥間關漫態生,五條弦出萬端情。
2.出自《兒女英雄傳》怎的推手向外為琵,合手向內為琶;怎的為挑,為弄,為勾,為撥。
11.
指彈撥弦樂器的用具。
1.出自《琵琶行》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2.出自《隋唐嘉話》貞觀中,彈琵琶裴洛兒始廢撥用手,今俗所謂??琵琶是也。
12.
調撥;分配。
1.出自《水滸傳》為因俺這里無人幫護,撥他來做個提轄。
2.出自《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即傳令撥一船只,次日在萬里橋伺候。
3.出自《日出》你先維持三天,三天之后,你來提,我一定撥過去。
13.
拋開。
1.出自《九月一日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詩力稀經樹歇,老困撥書眠。
2.出自《喜王駕卜儀重陽相訪》詩樽前且撥傷心事,溪上還隨覓句行。
3.出自《少狂喜文章》詩撥書置左右,仰屋慨平生。
4.出自《無神論》而精如康德猶曰:“神之有無,超越認識范圍之外,故不得執神為有,亦不得撥神為無。”
14.
廢棄;除去。
1.出自《九嘆·惜賢》撥諂諛而匡邪兮,切淟涊之流俗。
2.出自《周君南仲墓志銘》文祠撥去今作,脫換騷雅,欲以力自成家。
15.
滅絕;斷絕。
1.出自《詩·大雅·蕩》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
2.出自《上寧宗皇帝札子三》然陳瓘譏切曾布,以為轉天下之稅耗之西邊,邦本自此撥矣。
3.出自《士立朝以正直忠厚為本》夫木之有本,本既撥,則枝葉無所寄托矣。
4.出自《東方兵事紀略》海軍根本撥,遂褫汝昌職。
16.
不正。
1.出自《管子·宙合》夫繩,扶撥以為正;準,壞險以為平;鉤,入枉而出直。
2.出自《戰國策·西周策》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
17.
量詞。批;伙。用于人的分組。
1.出自《宋史·禮志二四》共一千二百六十人,每六十人作一撥。
2.出自《新兒女英雄傳》申耀宗見黑老蔡回來,領著一撥人,折騰得挺歡。
18.
方言。被;給。
1.出自《負曝閑談》倪格車子剛剛過泥城橋,撥一匹斷命溜韁馬直撞撞過來,倪格車子幾乎撞翻。
19.
梳具。
1.出自《玉臺新詠·梁簡文帝〈戲贈麗人〉》同安鬢里撥,異作額間黃。
20.
引申為梳理。
1.出自《山谷風煙》夾在中間的叫徐文盛,是個中年人,頭發撥得比較整齊。
21.
紼。出喪時牽引靈車的繩子。
1.出自《禮記·檀弓下》孺子??之喪,哀公欲設撥。
22.
用同“醱”。參見“撥醅”。
1.出自《醉歌》錦袍公子陳杯觴,撥醅百甕春酒香。
2.出自《灞陵道中作》詩秦苑落華零露濕,灞陵新酒撥醅濃。
3.出自《登峴山亭至甘泉寺》詩休問葡萄撥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
1.酒杯名。
1.即螢火蟲。
1.金色華麗的屋柱。
1.見"金粂"。
1.西方的城。
2.猶金城。堅固的城墻。
3.古城名。三國魏明帝時筑﹐為當時洛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西北角一個小城。唐貞觀后廢。《太平御覽》卷一七六引晉陸機《洛陽地記》"洛陽城內西北角有金墉城,東北角有樓高百尺,魏文帝造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瑤光寺》"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筑。"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洛陽縣》"嘉平六年,司馬師廢其主芳,遷于金墉。延熙二年,魏王禪位于晉,出舍金墉城。晉楊后及愍懷太子至賈后之廢,皆徙金墉。永康二年,趙王倫篡位遷惠帝,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因亦比喻帝后被貶之所。
1.華美的大鐘。
1.益友﹐良友。
1.謂一門兄弟才德并美◇常用為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鯽魚經過人工長期培養形成的變種,身體的顏色有紅、黑、藍、紅白花等許多種,是著名的觀賞魚。
1.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披針形﹐花形像魚嘴﹐有紅﹑紫﹑白等顏色﹐組成穗狀或總狀花序﹐供觀賞。
1.即水蚤。節肢動物﹐身體小﹐透明﹐橢圓形﹐有硬殼。成群生活在水溝和池沼中﹐是金魚等的好飼料。也叫魚蟲。
1.魚袋的一種。金飾﹐用以盛放金魚符。唐制﹐三品以上官員佩金魚袋。宋代無魚符﹐官員公服則系魚袋于帶而垂于后﹐但不復如唐之符契。
2.比喻高官顯爵。
1.金質的魚符。唐代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佩帶﹐開元初﹐從五品亦佩帶﹐用以表示品級身分。金制﹐四品以上佩帶。見《新唐書.車服志》﹑《金史.輿服志中》。亦省作"金魚"。
2.遼代調發兵馬的一種符信。
1.指貴族子弟。
又稱b174!薄=鷯閽蹇啤6嗄晟沉水草本。莖漂浮,有分枝。葉輪生,一側邊緣有鋸齒。秋季開小花。堅果卵球形,有長刺。生于河湖、池沼中,廣布于世界各地。多為金魚飼料,又可作家禽、家畜的飼料。
1.金和玉。比喻杰出的才能。
1.亦作"金辺"。帝王乘坐的車轎。
2.喻指宮闈。
1.指珍貴華美之物。
1.見"金友玉昆"。
也作金玉之言”。像黃金與美玉那樣寶貴的教誨和勸告金玉良言,終身難忘。
1.極言財富之多。
2.引申為稱譽才學美富。
1.比喻外表華美而內質破敗。
1.喻他人聲音或詩文優美動人。
1.指富貴人家的廳堂。
2.指天堂。
1.同"金石良言"。
1.見"金碗"。
1.美圓﹐美金。
20世紀初期美國推行的外交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槍彈,故名。當時美國主要在拉丁美洲地區推行這一政策。以資本輸出為基本原則,以貸款為條件干涉他國內政。
1.寺中園圃。
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發行的一種紙幣。
1.金國的別稱。
1.刻在金版上的符信。
1.道教煉丹術中內丹名。傳說用以煉金﹐服之長生。
1.鑲金的管樂器。
2.金鑰匙。
3.道教指舌。
1.古代儀仗用的金色大斧。
1.《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王先謙集解﹕"偶成為人﹐遂欣愛鄭重﹐以為異于眾物﹐則造化亦必以為不祥。"后以"金躍"指不順從自然造化。
1.見"金蕊"。
1.見"金碗"。
1.謂金德當運的王朝。五行家用五德終始比附歷史上各王朝命運的興亡更替﹐殷以金德王﹐故亦以指殷朝。
1.金色的光暈。
1.指箭。
1.指古人入殮時塞于耳鼻等處的棗形黃金。
1.道士煉丹用的灶。
1.黃金和絲織品。泛指金銀財物。
1.指鳥籠。
1.亦作"金籯"。
2.儲存黃金的竹器。語出《漢書.韋賢傳》﹕"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粂﹐不如一經。"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粂﹐竹器﹐受三四斗"。
1.首飾名。
1.亦作"金瑆"。
2.酒杯的美稱。
1.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葉子互生﹐披針形﹐頭狀花序﹐花冠乳黃色或橘紅色。全草和花可入藥﹐有利尿﹑發汗﹑興奮﹑通經等作用。又稱金盞菊。
1.金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