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思考,尋思。
2.
動詞
擔憂;發愁。
3.
名詞
心思。
4.
名詞
(Lǜ)姓。
1.
思考;謀劃。
1.出自《書·太甲下》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2.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3.出自《上張仆射第二書》雖豈弟君子,神明所扶持,然廣慮之,深思之,亦養壽命之一端也。
4.出自《紅樓夢》這話慮的極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無虞?
5.出自《兒女英雄傳》老爺也忒慮得遠。
2.
思想;意念。
1.出自《孟子·告子下》人恒過,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后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后喻。
2.出自《雜詩》勤思終遙夕,永言寫情慮。
3.出自《五總志·雞林志》非特句法之端重,而慮高識明,絕人遠甚。
4.出自《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堂》詩心閑幽賞愜,慮澹煩囂屏。
3.
憂慮,擔心。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兵強人眾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慮。
2.出自《與嵇茂齊書》懸鞍陋宇,則有后慮之戒。
3.出自《順宗實錄一》大行皇帝知陛下仁孝,慮陛下悲哀。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初時滿生心中懷著鬼胎,還慮他有時到來,喜得那邊也絕無音耗。
4.
大概。
1.出自《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2.出自《內園使連州刺史知代州劉公墓志》戎人犯順,兵宿塞下,前后俘馘甚眾,獲馬畜鎧甲之類,慮一萬七千三百余。
3.出自《箴新黨論》而今之以達官貴人為師者……而欲入其門,慮無不入錢以當束修之獻者。
4.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第三種較深,今之學生,慮未能讀,可以從緩。
5.出自《群經平議·論語二》無慮與大氐同,古人自有復語耳,亦或止言慮。《賈誼傳》:“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慮即無慮,亦猶大氐也。“慮以下人”之慮,乃“無慮”之慮。
5.
用繩結綴。
1.出自《莊子·逍遙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6.
擾亂。
1.出自《呂氏春秋·長利》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
7.
懷疑。參見“慮猜”。
1.出自《錯立身》戲文休道侯門深似海,說與婆婆休慮猜,只道家中管待客。
8.
通“録”。訊察記錄。參見“慮囚”。
1.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三》系者五日一慮。
2.出自《呂子陽老子支離說》天子感動,立命慮冤枉。
3.出自《明史·李時勉傳》命日慮一囚,言一事。
9.
姓。春秋魯南蒯家臣有慮癸。見《左傳·昭公十四年》。
1.出自《姓觿?御韻》慮,《左傳》魯南蒯家臣有慮癸。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