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崘”。
2.
見“崑崙”。古代亦寫作“昆侖”。昆侖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昆侖山上有瑤池、閬苑、增城、縣圃等仙境。
1.出自《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丘。
2.出自《楚辭·離騷》邅吾道夫昆崙兮,路修遠以周流。
3.出自《雜詩》昆崙高萬里,歲盡道苦邅。
4.出自《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昆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3.
見“崑崙”。古代西方國名。一說此指昆侖山。
1.出自《書·禹貢》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4.
見“崑崙”。古代泛指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各國或其國人。
1.出自《水經注·溫水》暗中大戰,謙之手射陽邁柁工,船敗縱橫,昆崙單舸接得陽邁。
2.出自《昆侖兒》詩昆崙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漢地游。
3.出自《舊唐書·南蠻傳·林邑》自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為昆崙。
5.
見“崑崙”。“崑崙奴”的省稱。
1.出自《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師子、昆崙各二。
6.
見“崑崙”。泛指奴仆。參見“崑崙奴”。
1.出自《聊齋志異·余德》向暮,有兩昆崙捉馬挑燈,迎導以去。
7.
見“崑崙”。特指昆侖奴磨勒。參見“崑崙奴”。
1.出自《春蕪記·說劍》你看他乘云駕霧憑虛走,早把那昆崙秘術來傳受。
2.出自《髯樵傳》女泣如雨,訴失身狀,愿公為昆崙。
8.
見“崑崙”。古代稱皮膚黑色的人。
1.出自《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嘗冒姓閻氏,體黑麻面,故謂之閻昆崙。
9.
見“崑崙”。指玉制酒器。
1.出自《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鎖香金屈戌,帶酒玉昆崙。
10.
見“崑崙”。酒名。“崑崙觴”的省稱。參見“崑崙觴”。
1.出自《奉和襲美贈魏處士五貺詩·訶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昆崙。
11.
見“崑崙”。道教語。指頭腦。
1.出自《云笈七簽》子欲不死修昆崙。
2.出自《云笈七簽》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崙。
12.
見“崑崙”。臍之別名。
1.出自《黃庭內景經·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13.
見“崙菌”。高大陡險貌。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連拳偃蹇,崙菌踡嵼,傍欹傾兮。
1.泉下,地下。指陰間。
1.地下伏流的泉水。類似人體脈絡,故稱。
1.墓門。
1.指晉陶淵明。淵明為彭澤令時,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隱。見《晉書.隱逸傳.陶潛》◇遂借指欲作歸隱之計的縣令。
1.冥世,陰間。
1.山上泉水下瀉所形成的瀑布。
1.指冥府。
1.猶泉下,地下。指墓穴。
1.從高山上飛瀉下來的泉水。因其如同垂掛的白色帶子,故稱。
1.指山水。
1.猶泉下。
1.神話中的水下居室。
1.從地下流出來的水。
1.猶泉水。
1.淵藪。唐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
1.舊指泉州翻刻的《淳化閣帖》。
1.見"泉途"。
1.亦作"泉涂"。
2.泉下;地下。指陰間。
1.墳墓。
1.墓穴。
1.黃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之處。迷信指陰間。
1.猶泉下。
1.墓穴。
1.流出泉水的洞穴。
1.謂黃泉下死人的音訊。
1.亦作"泉涌"。
2.泉水噴涌。比喻事物源源不斷,滔滔不絕。
3.形容液體大量涌出。
1.淵魚。深淵中的魚。比喻隱秘之事。唐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
1.謂噴灑如雨的泉水。
1.見"泉源"。
1.王子淵和揚子云的并稱。王褒,字子淵;揚雄,字子云。兩人皆為漢代有名的文學家。
1.水澤。
2.舊指九州之外,西方之地。
語出《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香草,這里比喻國君◇以荃察”表示希望對方體諒自己的謙詞萬望荃察。
1.香草。古代常用以喻賢良的人。
1.魚笱和兔網。語本《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一本作"筌"◇用"荃蹄"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1.指君臣。荃,喻君。
1.泛指武術。
1.蕨芽。
1.多年生蓼科植物,葉尖長,有香氣,根卷曲似拳,可作香料。根莖皆供藥用。
1.即手槍。
1.拳局。
1.形容毆打兇狠。
1.指義和團。義和團又稱義和拳。
1.拳擊搏斗。
1.頭發卷曲。
1.拳擊的技法。
1.相傳漢武帝姬鉤弋趙倢伃兩手卷曲,漢武帝"自披之,手即時伸。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事見《漢書.外戚傳上.孝武鉤弋趙倢伃》。
1.見"拳拳服膺"。
1.壯勇果斷。
1.對義和團反帝運動的誣稱。義和團又稱義和拳。
體育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雙手戴拳套,用各種拳法和步法,擊打對方。以擊中對方的頭部、身體正面等規定部位為有效,并以擊倒對方為目標。被擊倒者在裁判員呼數至10”仍未站起,即為失敗;如雙方均未被擊倒,則按有效打擊次數等評分決定勝負。運動員按體重劃分級別。比賽有業余和職業之分。